“來,孩子放下來,我先檢查一下。”

說著林醫生讓先把孩子放在平車上,就那麼坐著,檢查了一下孩子的咽喉,然後又用聽診器聽著,一邊聽,林醫生一邊問:“多大的硬幣,什麼面額的?”

“貳分的,應該是貳分的。”

“不對,是伍分的。”

孩子的媽媽急忙糾正道。

“我怎麼記得是貳分的?“

孩子的爸爸有點自信心不足。

“伍分的,我特意檢查了,少了個伍分的。”

孩子的媽媽相當篤定。

“行,我知道了。”

林醫生繼續聽著。

伍分的硬幣,要稍微比貳分大一些,不過從剛才咽喉看,應該是已經吞進去了,而且咽喉也沒有什麼損傷,說明已經進了食道了。

“聽著沒什麼問題,應該是進了食道了,先做個B超,看一下情況?”

林醫生對孩子的父母說道。

“B超?”

孩子的父母對視一眼。

這個年頭,不知道B超是什麼的人還真不少。

“小黃你給解釋一下,安排做B超檢查。”

林醫生對黃曉龍說道。

檢查了孩子目前沒什麼危險,作為二線醫生的林醫生就不需要一直跟著了,等結果就是了。

黃曉龍給孩子的父母解釋了一下什麼是B超,然後帶著孩子去做B超。

“方樂,這個硬幣吞進去了,該怎麼辦?”

程雲星問著方樂。

“辦法很多。”

方樂道:“可以透過食道鏡,也可以開刀,還可以自己排出來。”

這個時候,一些頂尖的三級甲等醫院已經有了內窺鏡了,不算普及,基本上每個省也就最頂尖的幾家醫院有,有的落後省份甚至都沒有醫院配備內窺鏡。

內窺鏡是集中了傳統光學,人體工程學、精密機械,現代電子、數學、軟體等於一體的檢測儀器。

透過內窺鏡的發展以及成像構造,大體可以分為,硬管式(腔鏡)、光學纖維(軟管式)內鏡,電子內鏡,超聲內窺鏡,尿囊內窺鏡等。

內窺鏡的發展也經歷了四次大的基礎革新,從最初的硬管式內窺鏡。半曲式內窺鏡、纖維式內窺鏡,道現在的電子內窺鏡。

硬管式內窺鏡出現的相當早,十九世紀初期就已經出現了,一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逐漸被半曲式內窺鏡取代,纖維式內窺鏡出現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到了八九十年代,依舊有不少醫院還在使用。

電子內窺鏡是1983年之後出現的,與光纖內窺鏡相比,電子內窺鏡影象更清晰、明亮。生動。具有更高的訊雜比,直到二十一世紀,也就是2006年,Olympus退出1080i高畫質電子內窺鏡之前,電子內窺鏡一直都是主流,2007年,Pebtax又推出了百萬畫素的高畫質電子內窺鏡。

內窺鏡產業可以說受到醫療技術水平發展的影響非常大,只有相應的醫療水平達到之後,才會有需求,國內在內窺鏡微創醫療技術發展方面比較晚,這個時候微創醫療還屬於個別醫院的嘗試領域,距離推廣都很遠,所以國內的內窺鏡產業化程序、製造工藝水平還是相當落後的。

像電子內窺鏡,一些頂尖醫院還都要透過渠道國外進口,成本代價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