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憂慮(第1/3頁)
章節報錯
鬱州境內的流寇,主要有兩股,逃進了朱雀山的那股流寇,最終選擇了歸順鎮西軍。
而在鬱州東部的玄武山內,還有另一股流寇,人數大約有二十五萬。
玄武山的二十五萬流寇與朱雀山那邊分為十幾夥的流寇不同,都聽命於一名叫薛武的流寇頭領。
薛武,原是鬱州廂軍的一名隊正,後因反對上官殺良冒功,遭到上官的陷害,薛武一怒之下,殺了上官,領著五百名廂軍投了流寇。
薛武身高超過了兩米,且膀大腰圓、天生神力,武藝十分出眾,加上又有五百廂軍做班底,他很快便成為了其中一夥流寇的頭領。
在鎮戎軍對鬱州境內的流寇進行清剿之時,薛武不但一直躲著鎮戎軍走,還趁機吸納了被鎮戎軍打散的流寇。
使得薛武麾下的流寇數量迅速膨脹,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就達到了現在的二十五萬人,並且青壯男丁佔了差不多一半。
得知朱雀山的三十萬流寇向鎮西軍投降了,薛武立即把手底下的流寇頭目們召集到了一起。
“想必諸位兄弟應該都知道了,朱雀山的三十萬義軍已經主動投降了鎮西軍。
我今天把諸位兄弟喊到一起,就是想聽一聽你們的意見,咱們接下來應該怎麼辦?”薛武沉聲對流寇頭目們說道。
薛武的話音剛落,就有一名叫杜豹的流寇頭目朗聲說道:“大頭領,現在擺在咱們面前的有兩條路。
一條路是效仿朱雀山的義軍,也向鎮西軍投降。
另外一條路,就是趕快進入涪州,與涪州境內義軍大統領袁天虎率領的七十萬大軍匯合。
咱們手裡的糧食已經不多了,不可能一直躲在大山裡。”
這時一名叫丁慶的流寇頭目皺著眉頭說道:“袁天虎雖然有七十萬人,但能打仗的恐怕連三十萬都不到。
也許都用不著鎮西軍、乾陽軍和懷德軍的三十多萬兵馬,只靠著永安王率領的靖武鎮和超武鎮,就能滅了袁天虎的七十萬義軍。
咱們這二十五萬人過去,等於是往火坑裡跳。
我看還是投鎮西軍靠譜一些,聽說歸順了鎮西軍的義軍,都被鎮西軍遷往了熙州。”
杜豹和丁慶,原來都是薛武手底下的廂軍夥長,隨薛武當了流寇之後,兩人便成為了薛武的左膀右臂。
杜豹點了點頭,“其實我也認為投靠鎮西軍是個好出路,鎮西軍這次雖然奉朝廷之命,入關來打北方各州的義軍。
但鎮西軍實質上已經是一個藩鎮,咱們投靠了鎮西軍以後,應該不會遭受朝廷的清算。”
隨後十幾名流寇頭目紛紛發言,基本上都同意向鎮西軍投降,覺著與涪州的七十萬義軍匯合是死路一條。
薛武考慮了良久,最後聽從了麾下流寇頭目們的建議,決定率領二十五萬流寇出山,去投靠鎮西軍。
大梁歷391年三月六日的上午,薛武帶領二十五萬流寇,來到了鬱州塗川縣境內,此時鎮西軍、乾陽軍和懷德軍已經行軍至塗川縣的縣城。
鎮戎軍左衛的三萬軍隊,也在鎮戎軍左衛都統李哲的率領下,抵達了塗川城,與鎮西、乾陽、懷德三支邊軍匯合到了一起。
永安王陳肅本來要求鎮戎軍派出兩個衛,參加這次朝廷組建的平叛大軍。
不過李哲與其父李瑞相商之後,決定只派出鎮戎軍的左衛,再抽調昭寧郡境內的一萬廂軍部隊和兩萬民夫,跟隨鎮戎左衛一起出徵。
至於鎮戎都護府的大都督李瑞,則稱病留在鑌武城。
聽到鬱州境內另外一股流寇主動跑到塗川城這邊來向鎮西軍投降,鎮戎軍左衛都統李哲不由感慨的對孫浩、曹廷謹和樊成說道:“鬱州境內的流寇,基本上都集中在了朱雀山和玄武山。
先是朱雀山的三十萬流寇主動投降,現在連玄武山的薛武也降了,鬱州的流寇也就等於徹底平定了。”
乾陽都護府大都督曹廷謹隨即笑著說道:“如果其他各州的流寇,也能如邳州流寇和鬱州流寇這樣,那咱們可就輕鬆了。”
懷德都護府大都督樊成跟著說道:“都是我大梁的子民,能少殺一些終歸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