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歷387年八月二十二日,永安王陳肅率領大梁禁軍的廣武鎮、興武鎮、英武鎮終於抵達了乾陽城外。

與三鎮禁軍一起抵達的,還有乾陽都護府大都督曹廷謹率領的乾陽軍左右兩衛。

原本梁國的軍隊編制,最大的為軍,軍下則為衛,但自從永安王陳肅在十幾年前統領禁軍之後,便在禁軍的衛之上,又新增了一個“鎮”的編制。

目前大梁禁軍一共設有七鎮,每鎮下轄四衛,每衛大約擁有兩萬人左右。

永安王陳肅還把一鎮之主官,任命為正三品的都督,等於把禁軍的鎮與各個邊境都護府的軍,拉平到了一個級別。

禁軍的廣武鎮、興武鎮、英武鎮,還有乾陽軍左右兩衛,隨即在乾陽城外的北面,與匈奴大營相距不足十里遠的險要之地,開始安營紮寨。

匈奴右賢王赫連柯本想趁著梁軍立足未穩,用集結起來的數萬黑翎精騎發動一次突襲。

不過看到梁軍營寨所處的位置,並不適合大規模的騎兵作戰,且梁軍一邊修建營寨,一邊還安排了數以萬計的重步兵在營寨前列陣,匈奴右賢王赫連柯便打消了此刻發起進攻的打算。

只是派人給梁國永安王陳肅送了一份戰書,邀約三日後雙方在乾陽城外進行一場決戰。

永安王陳肅今年四十三歲,身高還不足一米七,體型也十分瘦弱,但他卻被稱為大梁戰神。

當然,永安王陳肅能被稱為大梁戰神,並不是他的武藝有多厲害,而是因為他統領梁國禁軍之後,所立下的赫赫戰功。

大梁歷373年,梁國東北地區的淄州和沂州流寇肆虐,甚至連淄州的州府都被流寇攻陷。

永安王陳肅奉命率領十五萬禁軍北上,清剿淄州和沂州的流寇。

五個月的時間,永安王陳肅九戰九勝,不但擊敗了近百萬流寇,還在最後一戰中,擊敗了趁火打劫的二十萬突厥騎兵。

大梁歷378年,梁國西南地區的多名土司聯合造反,永安王陳肅奉命率領二十萬禁軍南下平叛。

最終永安王陳肅用了一年的時間,斬殺了十三名造反的土司,消滅了四十萬叛軍,平定了這場西南土司之亂。

大梁歷383年,與梁國南方數州相鄰的北晉國突然出兵八十萬北伐,致使梁國南方多個郡縣相繼淪陷。

也是永安王陳肅率領三十萬禁軍和南方几個都護府的軍隊,擊退了北晉國的這次入侵,並且讓北晉國折損了近五十萬精銳。

在梁國的南方,有五個跟梁國同根同源的國家,分別是北晉國、南晉國、魯國、楚國和越國,其中北晉國的國力最強,擁有十六個州和八千萬子民。

北晉國和南晉國原是一個國家——晉國,後來因為內亂分裂為了兩個國家,南晉國只有五個州的地盤和不足三千萬人口。

梁國自從建立以後,就與晉國爆發了多次大戰,雙方都試圖吞併對方,形成整個民族的大一統。

晉國分裂後,繼承了大部分領土和人口的北晉國,算上大梁歷383年的那一次,已經對梁國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北伐。

而梁國也曾經對北晉國發起過兩次南征,只不過與北晉國的四次北伐一樣,都是無功而返。

永安王陳肅看了看匈奴右賢王赫連柯送來的戰書,然後笑著對營帳內的諸將說道:“沒有想到匈奴人竟然想要堂堂正正的與我們約戰,大家對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