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監軍(第1/3頁)
章節報錯
就在晉國水軍第六鎮和第七鎮歸順漢國之後不久,漢軍兵分兩路,其中一路由孫浩親自率領,攻入了滕國東部,也就是原漢國的邢州。
另外一路則由第九鎮都督衛青率領,攻入了滕國在高原上的所設立的汝州。
孫浩的這一路,包括了御林軍的左右兩衛,還有禁軍的第一鎮、第二鎮、第三鎮、第四鎮、第二十一鎮、第二十二鎮、第二十三鎮和第二十四鎮,以及歸義軍的十五個鎮和廂軍的八個鎮。
按照孫浩對歸義軍的最新劃分,以草原各族騎兵為主的歸義軍,暫時將整編為四十個鎮,每個鎮下下轄四個衛,每個衛下轄四萬騎兵。
孫浩之所以保留規模如此龐大的歸義軍,就是為滕國和晉國準備的。
御林軍的兩個衛有二十萬大雪龍騎,禁軍的八個鎮有一百二十八萬人,歸義軍的十五個鎮有兩百四十萬騎兵,廂軍的八個鎮也有一百二十八萬將士,總兵力超過了五百萬。
進攻滕國汝州的另一路,包括了禁軍的第九鎮、第十鎮、第十一鎮和第十二鎮,以及歸義軍的八個鎮和廂軍的四個鎮,總兵力超過了兩百五十萬。
孫浩率領的這一路漢軍,從發起進攻開始,進展便極為順利,很快整個邢州就被漢軍攻佔了下來。
守衛邢州的滕國軍隊,在漢軍強大的攻擊力面前,可謂是兵敗如山倒,很多城池甚至都不用漢軍攻打,便主動開啟了城門,選擇向漢軍投降。
不過進攻汝州的另一路漢軍,卻被滕國名將趙寶峰率領其麾下的趙家軍,阻擋在了長壽城一線。
長壽城,是滕國依靠天險所修築的一座城池,相當於是一座軍事要塞。
而圍繞著長壽城,滕國又修建了多座軍堡,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防禦體系。
加上滕國名將趙寶峰麾下的五十萬趙家軍精銳,戰鬥力極其強悍,讓進攻的漢軍,頓時碰了一個頭破血流。
在距離長壽城以北大約一百里的漢軍營寨內,禁軍第九鎮的都督衛青,一臉鬱悶的對禁軍第十鎮都督薛仁貴說道:“趙寶峰把長壽城一線的各座軍堡,修的彷彿如一個個烏龜殼。
咱們想要把這些軍堡全部攻下來,恐怕需要付出相當慘重的代價,這還沒有算更加易守難攻的長壽城。”
薛仁貴皺著眉頭說道:“現在咱們僅僅攻克了三座軍堡,便已經損失了近萬人,要知道長壽城周邊的軍堡,加起來可是足有近百座。
我看這麼一座一座的硬攻下去,也不是個辦法,不如分出一些兵馬,繞過長壽城,其餘的兵馬則留下來圍而不攻。
等長壽城和那些軍堡內的糧草耗盡,咱們便可兵不血刃的拿下長壽城,以及所有的軍堡。”
衛青搖了搖頭說道:“能繞過長壽城的幾條路都不利於大軍通行。
而從七旗衛那邊傳來的情報,趙寶峰在長壽城,還有那些軍堡的裡面,都囤積了大量的糧草。
如果硬耗下去,弄不好咱們會先挺不住的,畢竟咱們這一路可是有兩百五十萬人。”
“能不能招降趙寶峰?”
“按照七旗衛的說法,趙寶峰就像茅坑的石頭,又臭又硬,毫無歸順我大漢的意思。
不過七旗衛那邊,好像已經有了針對趙寶峰的計劃,希望七旗衛的計劃能夠成功。”
隨著漢軍被抵擋在長壽城一線,滕國立即抽調了更多的軍隊,在監軍姜蒙的率領下,前來支援長壽城。
監軍姜蒙是滕國皇帝姚寅身邊的一名宦官總管,非常受皇帝姚寅的信任。
姜蒙曾經多次以監軍的身份,率領軍隊剿滅了山民的叛亂,這次姜蒙足足帶來了七十萬滕國軍隊。
用宦官來做監軍,是滕國軍隊多年來的傳統,為的就是可以讓皇帝牢牢掌控住兵權。
但是這樣做的弊端也有很多,如果監軍亂指揮,那麼很可能會讓軍隊吃敗仗。
在為監軍姜蒙接風洗塵的宴會上,指揮使趙寶峰興奮的對監軍姜蒙說道:“有了監軍大人帶來的七十萬大軍,我便可以給長壽城外的各座軍堡,各自增加一倍的守軍。
漢軍不付出上百萬條性命,就別想把長壽城外的眾多軍堡清除乾淨。”
滕國的軍制,其實是仿造漢國的,只不過各級將領的稱呼,卻與漢軍的不同,比如滕國軍隊的指揮使,便相當於漢軍的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