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待我換戰袍!(第1/3頁)
章節報錯
酒店房間內鴉雀無聲,只有粗重的呼吸聲來回交疊,電腦螢幕裡的文件停止在最後一頁,眾人的視線凝望著波洛的話語,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此刻的心情。
剛看《東方快車謀殺桉》的時候,第一部分感覺刻畫的人物形象,伏筆線索,隱線都挺到位的,期待感很強。
看第二部分的時候,那就是整理線索整的暈頭轉向,各自有各自的預測,並且全都有一套論證說法,吵來吵去又沒個所以然。
至於第三部分,那就是反轉中帶著反轉,最後來了個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結局。
先是一個王炸,除了波洛,董事,醫生外,那節車廂裡沒有一個人是無辜了,全都是參與謀殺桉的兇手,然後隨著波洛的層層解析,卻又沒有一個真正的兇手。
謀劃者是嘛?不是,她又沒有動手殺人。
十二個乘客是嘛?偷換概念的話也不是,誰知道是哪一刀殺了商人。
並且他們的殺人動機是復仇,是維護正義,這就導致要在他們的身份上再加上三個字,“受害者”。
誠然,每個人都犯罪了,這是事實,畢竟誰也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可問題是法律並不健全啊,不然商人為何能逃脫制裁。
而當一群人為著一個善意,正義的目的去殺死一個罪惡滔天的罪人時,法律該怎麼做?
是依照流程給他們判刑與懲罰,還是視而不見?
按照正常的流程是要判刑的,畢竟法律總是大於人情的嘛!
別說以前那個法律不健全的時代了,就算放到當今社會,法大於情的事情,還少嘛?
可在故事中,偵探波洛卻用第二個結論暗示,只要有一個人出來承擔責任,其他人可以從輕處罰的,這就有點放水的意思了。
當然,金中瑞他們是能理解的,就桉件本身而言,商人作為被害者不會引起人的同情,兇手也讓人提不起恨意。
到這裡陳天弘的那句“是也不是”也得到解釋了,是兇手沒錯,但同時也是受害者。
然而,他們以為自己看過了第一層,預判了第二層,理解了第三層,結果人家陳天弘還要再高一層。
波洛要的不是簡單的放水,他甚至連一個人都不想懲罰,他認為“兇手”最需要的不是刑罰,是解脫,是從那件傷心的悲劇中解脫,從而走向重生。
所以他才首先說了第一個結論,編造了一個莫須有的外來“兇手”,因為波洛自己也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正義。
在人性和法律之間,最後他遵從本心,選擇了人性,這就在解密的大反轉後面,又加了更為出乎意料的結局,誰能想到主角竟然放過了“兇手”!
正因如此,波洛這個角色變得更有血有肉起來,一個神探可能僅會讓讀者稱讚他的破桉能力,但一個有人情味的神探,絕對會受到追捧。
.......
“小葉,你怎麼看?”
在沉默了許久之後,金中瑞開口詢問葉風這位當前國內偵探作家第一人的想法。
“以前許多人稱讚弘文是一位有創造性的作家,他所寫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建立流派,塑造與傳統不一樣的模式,對此我還抱有懷疑,現在我信了。”
“呵呵,就這篇《東方快車謀殺桉》,前有“人人有嫌疑,卻各個又有不可能的偽證”,後又有創造了“全員兇手均是受害者”的模式,最後更是來了個驚天意外。金老,我覺得和他一比,以前在冠冕在我頭上的天才稱號,真挺汗顏的。”
葉風說著說著,開啟了自嘲模式。
他這次的倫敦之行,心情可謂一波三折,從見到弘文的驚喜和說出心中之事的釋懷,再到聽完《消失的兇器》後的小失望,然後到現在的震撼,乃至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和些許的酸意。
好在葉風不是小肚雞腸的人,酸意在自嘲完就完全的消融了。
“金老,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故事的背景是那個年代,裡面人物角色為啥都是西方人,就他這個結局,真要是背景是咱們國內,會被約談喝茶的。”
“呵呵,這麼說來弘文還是聰明啊!不過我覺得大家說的淺薄了些,你們沒感覺出這篇的主題思想是想探討,人性與法律之間如何權衡嘛?這是咱們偵探圈內一直經久不衰的話題,嘿嘿,很明顯弘文是站在情理黨這邊的。”
“我不認同!雖然結局波洛看似做出了選擇,實際上他僅給出了兩個結論,最多算個幫兇而已,並且從書中的話語中,可以知曉他的態度其實很堅決,對於這十二個乘客私設公堂,看似審判實則謀殺的行為並不認同,甚至是強烈地牴觸。”
“話不能這麼說吧,沒錯,剛開始的時候波洛是堅持法律公正的,可他在知曉事實真相後,特別知道無法做到徹底的公正後,不還是選擇了妥協,善與惡本來就是同在的,為了情理選擇放過罪惡的善,我覺得沒什麼問題。”
聊著聊著,幾位偵探作家開始爭吵起來。
無論是在偵探中,還是現實生活中,公正和情理,一直就是矛盾的統一體,這個話題真要爭論起來,誰也無法給出讓彼此都能信服的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