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話又說回來,就像陽毅方才對劉盈所言:人是會變的。

有些事,可能並不是某人原本就想這麼做,而是被身份、地位,以及擁有的能量所影響,才起了不該有的心思。

就拿如今盤踞關東,南面而稱王的這些個關東宗親諸侯來說:大約二十多年後,身為高皇帝劉邦第七子的淮南王劉長,就會因為‘謀逆’而餓死在囚車之上。

那劉長是天生腦後有反骨,從小就憋著要造反?

再有:大約四十年後,如今盤踞東南之地的吳王劉濞,便會夥同楚王劉交的孫子劉戊,以及齊王劉肥的四個兒子,發動那場留名青史的吳楚七國之亂!

那劉濞是天生逆賊?

楚王劉戊跟隨劉濞造反,是號稱‘溫潤長者’的爺爺,楚元王劉交所教?

劉肥的四個兒子,從小就被劉肥教育‘有機會就抓緊造反’?

如果真是那樣,那陽毅也用不著如此麻煩,去考慮怎麼解救劉肥、窮思怎麼拯救劉如意母子了。

無論是二十年後,因帶著四十幾個人扯旗造反,而憋屈丟掉性命的劉長,還是將戰火席捲漢室半壁江山的吳王劉濞,實際上都不是什麼‘天生逆賊’。

這些人,都只不過手上的劍鋒利了,府庫錢糧充實了,國中軍隊日益強大了,才萌生出‘要不,試一試?’的想法。

所以對於關東這一票有謀反‘前’科,未來有可能為禍地方的宗親諸侯家族,陽毅不可能去學後世某些歷史歪歪文,來一出‘開局點殺漢祚逆賊’。

蓋因為歷史上絕大多數‘順天承命’,都是一次又一次的‘無路可走’,所硬生生逼出來的。

說再簡單點就是:謀逆的從來不是某個個體,而是當時促成此人謀逆的時代背景,以及促成這個群體意志出現的原因。

至於後世人能在歷史上看到的,不過是這個群體意志的代表人物,以及其個人慾望、個人得失、成敗而已。

好比元末至順年間,即便沒有開局一個碗的朱八八,蒙元的江山也早就坐到了頭。

明末天下大亂,也不是殺兩三個漢奸,如吳三桂之流,就能阻止滿清入關的。

如此說來,陽毅對關東宗親諸侯的看法,也就顯而易見了。

——不管這個人在歷史上做過什麼,只需要按部就班,一視同仁,統一按照‘準逆賊’的標準去削弱,就可以了。

就比如齊王劉肥,如今坐擁齊地七十三城,號稱關東第一大諸侯國。

掌控如此遼闊、富庶的封土,哪怕劉肥沒有歪心思,手底下的人也未必不會有。

但要是沒有了這個遼闊到令人咂舌的領土,哪怕劉肥的子孫當中,出了個一出生就哭嚷著要造反的煞星,心裡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底氣。

畢竟‘覬覦神聖’這種事,要是心裡沒底氣,沒有一半以上的把握,沒有人會願意賭上身家性命,放棄已有的生活,去做以卵擊石的蠢事。

當然,對於關東宗親諸侯的削弱計劃,距離具體提上日程還遠了些。

此時的陽毅,還是將大半注意力,放在了讓劉盈坐穩皇位之上。

而腦海中的歷史知識,也同樣在此刻此反反覆覆的提醒著陽毅:此番,關東宗親諸侯朝長安,齊王劉肥‘上座’事件,還僅僅只是一道開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