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布這番話語,讓陽毅陷入了漫長的沉思之中。

陵邑制度,算是陽毅前世修學之時,對劉漢王朝印象最為深刻的部分。

與後世君王,乃至於絕大多數封建帝王所不同,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對於‘死亡’的話題,從來都沒有太大的忌諱。

早在劉邦還帶兵馳騁關東之時,其死後安葬所用的長陵,就已經開始建造了。

高皇帝九年,劉邦更是接納了婁敬的建議,下令將關東地區的豪門望族、官員勳貴舉家遷入長安。

與此同時,在長陵附近建造陵邑,用來安置這些關東移民。

劉邦想的很簡單:把官員、豪強舉家遷入長安,方便官員在長安工作不說,也利於長安附近區域的經濟建設。

對外,劉邦也解釋的很合理:我死了之後,就要埋在長陵了,如果沒幾個有頭有臉的人家守靈,那我的面子還往哪兒擱?

就這樣,一條關乎劉漢王朝國運的制度,便在高皇帝劉邦的親身示範後,順利成為定製。

——漢天子自登基始建陵、邑,廣遷天下豪傑入關中!

而陽毅之所以想到借陵邑之事重歸朝堂,也算是無奈之舉。

——此時的漢室,實在是太窮了些……

別說大興土木了,就連建造都城長安這麼重要的事,都逼得首席工程師陽城延日夜無眠,窮思經費來源!

長安城自高皇帝五年起建,至今過去了足足七年,卻連城牆輪廓都沒完成。

如果按照歷史軌跡,長安城徹底建造完成,更是要等到七年之後的孝惠六年!

都城長安的建造工程,都能因為中央財政匱乏,而硬生生拖十四年,就足以說明此時的漢室,究竟有多窮了。

中央貧窮,自然使得‘無為而治’,成了此時漢室最好的選擇。

但用陽毅的話來說,‘無為而治’,也就意味著啥也不幹;而陽毅要想回歸朝堂,又必須做點什麼。

陵邑制度,便順其自然的,出現在了陽毅腦海當中。

在陽毅看來,有劉邦親自定下的陵邑制度,那無論中央再怎麼沒錢,朝堂再怎麼推崇‘無為而治’,帝陵、陵邑的建造,都勢在必行。

而只要帝陵、陵邑起建,那就必然需要有人去監督,去負責;陽毅也就有機會染指其中,撈取一些政治聲望。

但季布說的沒錯:帝陵之事最為關鍵的一點,被陽毅遺漏了。

——主要負責這件事的,絕對不可能是什麼小魚小蝦!

甚至就連丞相蕭何,都大機率要掛個名,做理論上的‘主要負責人’。

明白過來這一點,陽毅縱是顧忌親疏,也只好將家中的事,隱晦的擺在了季布面前。

“季兄不知,吾長兄去疾,已為家父舉任長樂宮謁者,侍於太后左右……”

“於少府,弟已然無甚助力……”

現在的情況,恐怕季布也能看的清楚:除了那些因為周呂侯呂澤,而早早繫結在呂雉陣營的十幾個人,以及陽毅這個‘劉盈鐵桿’之外,朝中幾乎所有公卿百官,幾乎都在觀望。

準確的說,是沒有人敢輕易下注呂雉、劉盈兩方中的某一方。

就連實際上屬於劉盈陣營的季布,都出於隱藏陣營屬性的考慮,暫時躲在了暗處,明面上擺出了‘中立’姿態。

“嗯……”

想到這裡,陽毅突然感覺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模糊的光點?

“到底是哪裡不對呢……”

就在陽毅苦思冥想之時,季布似是無意,又似是自語的一聲呢喃,終於讓陽毅抓住了那個光點!

“長樂、未央兩宮築造之時,便乃蕭相國為主,陽少府為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