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何雨柱管理著酒樓挺忙的。

幸虧何雨柱有遠見,當初沒有藏私,把一身廚藝都教給馬華。

現在馬華已經是大廚了,可以獨當一面。

廚房裡的事基本不需要何雨柱操心。

如果客人實在太多的話,廚房忙不過來了,何雨柱才會進廚房幫忙炒幾個菜。

酒樓的事業紅紅火火,不過光是一個酒樓難以滿足何雨柱的胃口。

他說了要蓋一座學校捐了,讓冉秋葉在學校裡當老師,不用看人家的臉色。

靠著一家酒樓,猴年馬月才能攢夠錢蓋一座學校呢?

何雨柱想出了別的法子,小漁村已經開放了,大量接收外部進來的投資,而且有優惠政策。

比如辦個廠子,場地免費給你提供,多少年以內給你免稅。

只要你有錢,把錢砸到那個地方帶動城市發展就行了。

剛剛起步的時候很艱難,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吸引外面的人來投資的。

何雨柱覺得,既然都已經穿越到這個世界了,怎麼可以不為社會做一些貢獻呢?

什麼導彈、航媽那些一點都不現實。

現在兔國沒錢搞那些玩意,搞經濟才是第一位。

而且那些東西對於兔國來說太超前了,何雨柱要是敢搞那些玩意,他會被捉去研究所研究。

因此,太先進的玩意就不搞了,不現實,搞點貼合實際的東西。

比如現在的腳踏車依舊有些寶貝,不是每家每戶都有。

現在人工那麼便宜,腳踏車的技術含量又不是很高,其實是可以把價格打下來的。

如果生產的量足夠大,就能把成本攤薄,賣得越多價格就能拉得越便宜。

現在婁小娥一家人都是港島那邊的戶籍,他們以愛國華僑的身份去小漁村投資建廠,比何雨柱更容易得到優惠政策的關照。

因此,何雨柱建議婁小娥以華僑身份去小漁村建廠,從國外購買一些機器,招工人生產腳踏車。

婁小娥對於何雨柱的話是很相信的。

當初她和父母逃亡,何雨柱就曾經對她提過一嘴,說港島對面的小漁村未來很有發展前景。

婁小娥已經捉住了機會,在那邊盤下了幾個鋪面了。

現在何雨柱又建議她去辦廠子,她和父母商量一番,覺得可行,於是就過去了。

不過也不完全是因為何雨柱的一家之言,讓她們一家人掏出真金白銀去小漁村投資。

主要是他們看到了港島、國外的很多商人都去小漁村投資,何雨柱又提出建議,他們就有了跟進的想法。

何雨柱專門和婁小娥去了小漁村一趟,處理辦廠的事務。

何雨柱把那箱金條賣了,加上他的積蓄,一共幾十萬全部投進去,佔了廠子的一半股份,廠子法人的名字寫得是婁小娥。

依舊是那句話,愛國華僑回國投資建設家鄉,比較容易得到優惠政策的關照。

生產機器方面不需要擔心,婁小娥她們一家人在港島都混了十幾年了,結識了不少人,人脈是有的。弄一些二手的生產機器不是問題。

生產腳踏車把腳踏車的價格打下來只是何雨柱的初步計劃。

如果腳踏車的銷路開啟了,賣的很好。可以開發新生產線,生產摩托車,把隔壁島國的摩托車擠出市場。

隔壁島國從這邊賺了錢,花一些錢給一些公知撒狗糧幫他們編故事,什麼夏令營、良心下水道,貶低國人,打擊國人的自信心,噁心的要死。

何雨柱想把他們擠出市場,錢都不給他們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