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電池發展(第2/2頁)
章節報錯
一任五年,如何在任期內做出有效有力有業績的大事才是他們最關心的一點,不管是真心實力做事還是面子工程,他們都需要這些東西來襯托自己的前途。
所以,引入外資強行壯大力能電池才是最好的方案,力能電池有底子在,缺的只是一個契機。
如果把力能電池比作是一堆乾柴的話,那麼之前問題很多的力能電池就是一堆被雨淋溼的乾柴,由於奇領科技和夏遠的先後介入,這堆乾柴已經被曬乾了,現在缺的就是一把火,而在這些人看來,外資就是這把火。
在巿裡的這些大人物眼裡,他們最在乎的是這堆乾柴能不能燃燒起來,燒得越旺越好,讓更多的人更多的領導看見更好。他們不再乎火勢太大會有什麼樣的危機,因為那時的他們已經高升了,那些都不關他們的事了。
鋰電池是一個產業鏈,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銅箔、鋁箔、隔膜、鋁塑膜等等材料以及技術構成,目前國內掌握的核心技術很少,外資一有資金,二有技術,這也是現階段國內企業和地方知州紛紛尋求外資的原因之一。
太複雜了,所以這是夏遠不願搭理的原因,說白了,他對電池行業並不熟悉,只是因為知道手機行業的趨勢,所以才讓力能擴充套件手機電池業務。然而當陳琳提到南孚電池的那一刻,夏遠仍挑了挑眉,雖然依舊沒說什麼,但顯然心裡已經起了變化。
南孚電池有限公司成立於1988年,在全國電池生產行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2003年,南孚佔據全國電池市場的半壁江山,總銷量超過7億隻,產值7億6千萬。南孚已發展成為國內第一,世界第五大鹼性電池生產商。
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競爭對手米國吉列公司收購。這一事件當時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個曾經讓國人引以為豪的“民族力量”――南孚電池怎麼一夜之間就落入米國人手裡了?
然而吉利接下來的一頓操作才是在國人頭上火上澆油。
2003年9月,在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股權交易之後,摩根士丹利終於按耐不住將他持有的72的股權以1億美元的價格轉賣給了米國吉列公司,並且從中獲得的利潤超過5000萬美元。在1999年引入外資的時候,南孚沒有想到外資的最終目的不過將他們賣出一個更好的價格。吉列公司宣佈透過持有中國電池72的股份間接成為南孚電池的控股股東。
吉列在收購南孚後,要求雙方交流生產技術,並用南孚的工廠生產金霸王電池,也成功搭上了南孚電池銷售渠道這趟便車。至於吉列對南孚內部進行了怎樣的內部調整,當事人都諱莫如深語焉不詳,曾經帶領南孚創造增長神話的董事長陳萊茂在南孚被併購黯然離職,為避免和金霸王電池的海外業務相沖突,吉列也要求南孚停止海外市場擴充套件。但是,在2003年吉列入主南孚時,總經理丁喜明曾經說道“吉列不可能像寶潔合資那樣消滅國內品牌,因為南孚退出的市場份額,金霸王並不能保證吃下”,丁喜明也指出金霸王的市場定位和南孚不一樣,不會構成直接競爭關係。吉列的對南孚採取了什麼政策已無從考究,也許各中辛酸只有當事人才能有所體會。
在之後的幾年裡南孚業績步步下滑,眼看著掉落神壇,在此期間又換了一個主人,最後2014年,在外漂泊許久的南孚,這個曾經的“民族力量”在外漂泊11年終於迴歸了祖國,但一切已物是人非。
南孚是這家家喻戶曉的電池廠,巔峰時期佔領著國內電池市場的半壁江山,一年能賣出7億節,“一節更比六節強”的廣告語更是深入人心。
當年,孫文那句鏗鏘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讓“南孚”這個響亮的品牌傳遍國內的大江南北。現在呢?“現在這條廣告我們已經不能再用了。”丁喜明事後悲憤地說,“如果我們還稱自己是‘民族力量‘,國人會戳我們的脊樑骨!”
據說當初南孚與摩根士丹利合資時是某位領導極力促成的,這位領導因為給當地吸引了鉅額外資,政績卓著,得到了提升。後來南孚成了米國人的了,不過這是他離任之後的事情――自然不關他什麼事了。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屬實,總之透過出賣南孚,外國風險投資的收益翻了一倍還多,賺了個盆溢缽滿。米國吉列公司也輕而易舉地除掉了它在華國最大的競爭對手。一個很有希望的民族品牌卻從此消失了。
2003年之前的吉利給南孚提鞋都不配,進入國內的產品根本不是南孚一合之將,這種榮耀或許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再有了,這是每一個國人聽了都會心寒的悲哀。
所以,當聽到說廠裡準備尋求外資入股,效仿南孚,夏遠承認自己有些坐不住了,雖然此刻的力能效益只有南孚的十分之一而已。
晚上,夏遠輾轉反側許久,腦海中始終迴響著陳大小姐說話時無助的樣子,若無必要,誰又願意拱手把自己親手養大的孩子讓給別人。
夏遠也清楚這些話,必然是陳仕奇在後面,不然就以陳大小姐那單純的心思怎麼可能知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