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百四十三章:活菩薩(第1/2頁)
章節報錯
赫丹巴特爾和喀嘞圖都有一件寶貝,那是黃毅送給他倆的禮品——簍金雕花望遠鏡。
他倆利用這個寶貝分別帶領三百輕騎兵尋覓後金軍大部隊。
赫丹巴特爾和喀嘞圖等等千夫長、百夫長商量好了,發現後金軍的前鋒不超過一千,就率領全部人馬撲上去幹一傢伙。
然後就帶領所有的人馬繞過林丹汗的大部隊往西轉進。
接下來是否再戰,就得看看林丹汗跟後金軍交手的結果。
赫丹巴特爾和喀嘞圖包括莫日根、胡赫魯、舒爾圖、都麼合等等都是文盲,思維方式簡單。
別人真心對待,他們就願意赴湯蹈火。
反之,他們就會變成翻臉比翻書還快!
原本的漠南大草原上是林丹汗、後金兩大勢力角逐,實力不濟的部落必須選邊站。
赫丹巴特爾並不是對林丹汗心嚮往之。
而是因為跟建奴有殺父、兄之仇,沒得選!
所以不惜千里迢迢往歸化城而來。
被林丹汗安置在勢力最外圍,赫丹巴特爾沒有實力所以沒有話語權,認了。
這裡距離歸化城幾百裡,時時刻刻面臨後金軍或者投靠後金的左、右翼蒙古殺戮。
幸好有黃毅聯合大明宣大邊軍打垮了周邊投靠後金的蒙古部落,才使得赫丹巴特爾部不僅僅立足且逐漸發展壯大。
赫丹巴特爾和喀嘞圖等等已經意識到,大草原上察哈爾、後金兩方角逐的時期將要過去。
黃毅領導的根據地勢力必然崛起。
以後的大草原是三方鼎立,還是兩家相爭,又或是一家獨大?
接下來的大戰必然揭曉謎底!
赫丹巴特爾原本是想協助察哈爾打敗千里遠征的後金軍。
看到了林丹汗的為人處世後,赫丹巴特爾相當失望!
他都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察哈爾有十幾萬人口,出動了三萬控弦人,瞧上去實力不弱於滿蒙聯軍。
人馬數量不能說明什麼,得打過才知道。
赫丹巴特爾不可能在察哈爾背後捅刀子,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心底裡是希望林丹汗能贏。
所以他不跟林丹汗翻臉,找機會打贏一陣討個彩頭再做計較。
…………
黃毅的人馬也不可能在登州城駐紮太久,一直有人馬陸續西歸。
剛開始時基本上是一個把總正兵押送俘虜和物資帶領幾千難民上路。
用不著擔心兵力不夠,因為興和軍正兵在正常情況下都有相同數量的輔兵隨軍。
這還不夠,還得在難民和俘虜中挑選老實且身體強壯的男子作為勞役。
所以出動一個正兵把總,能夠參與管理的實際人數肯定超過一千。
不會有山賊、土匪敢動這樣的隊伍。
因為有興和車馬行的四輪馬車參與運輸,老人、婦女和兒童沾光了,她們走累了可以坐車。
俘虜和難民中老人很少,兵荒馬亂一年有餘,有可能是老人跑不動、不願意跑,又或者是把活下去的機會留給了孩子。
根據地需要人口,當然是能夠勞動的人口,但是這隻能心裡想想,哪能把老人拋棄?
黃毅要樹立愛民如子的形象,要做這個時代的“偉光正”,當然要宣傳尊老愛幼,表彰孝子賢孫。
西歸隊伍將要穿過半個山東、整個北直隸和小半個山西,行程兩千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