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百四十一章:氣炸了肺(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宇烈口才了得,當著皇帝和滿朝文武大講來自蠻夷之地的黃毅如何無理。
不僅僅不肯跪拜他這個總督大人,甚至於不肯見面。
但是他深明大義,為了辦好平叛的大事,委曲求全。
不惜輕車簡從趕去一個副將的大賬要求副將接見。
聽到此處絕大多數文官都氣炸了肺。
大明朝立國二百幾十年,從來都是以文馭武,區區一個副將如此狂悖,是可忍孰不可忍!
皇帝已經知道黃毅不通禮數,不知道居然還有這種細節,也是瞠目結舌!
然後劉宇烈話鋒一轉,談起他為了國事放下了士大夫的驕傲跟一介武夫相談甚歡。
從相互瞭解到開始相互配合,終於扭轉了登萊戰場的局勢。
將帥同心,士氣大振,明軍由一敗再敗轉變為屢戰屢勝。
最後劉宇烈斷言黃毅是絕無僅有的大將之才,能力堪比戚少保。
因為黃毅從小不讀聖賢書沒有在大明成長,所以不懂禮節,沒法跟官員相處,以後註定是個孤臣。
劉宇烈人老成精,何嘗不知皇帝最是厭惡朋黨之爭,最是喜歡孤臣,所以挑皇帝喜歡聽的說。
果不其然,聽了劉宇烈的分析,皇帝更加想要重用黃毅。
然有不同聲音!
黃道周第一個跳出來彈劾黃毅,大講不讀聖賢書就是不知禮義廉恥,就會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劉宗周出班附和,果然大講親賢臣遠小人。
黃克纘、姜曰廣、文震孟、陳仁錫、羅喻義等等文官沒有彈劾黃毅,矛頭指向劉宇烈。
他們大講特講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志士不飲盜泉之水,說劉宇烈貴為總督,怎麼可以不顧體統放棄禮儀?
此先河一開,以後人人效仿,朝廷的威儀何在?上下級關係怎麼處理?
還好吏部尚書李長庚、禮部尚書韓日纘、戶部尚書張鳳翼、刑部尚書胡應臺等等高官應該是得了劉宇烈的厚禮,紛紛表態支援,跟反對者對噴。
他們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朝廷用人之際,就應該不拘一格,劉宇烈折節下交是以國事為重,是為了國家舍了自我。
諸位難道沒有看到登萊平叛的戰果嗎?
崇禎聽著聽著開始頭大如鬥,只能強調一句。
朝廷必須賞罰分明,黃毅是不是粗鄙無理另當別論,只要功勞實打實就必須論功行賞,決不能寒了將士們的心。
得,爭論黃毅的人品沒有意義,為自己人的加官晉爵爭一爭吧!
於是乎,朝臣們又開始論功,可惜不管怎麼論,黃毅的功勞都是不辯自明。
還好,還好,有很多官員慶幸黃毅這個另類是個武官,又不入朝堂,應該不會侵犯士大夫的集體利益。
如此功勞升總兵官領五軍都督府左都督銜沒有異議,加太子少保也可以接受,掛破虜將軍印?
這是不是有些過了?
一幫子文官又譁然,又又吵起來了……
跟大明朝堂差不多,後金的小朝廷也在打嘴炮。
那是因為大淩河之戰比歷史上多拖了七個月,增加了兩千真奴的傷亡,導致後金國力受損,使得皇太極的威望遠不如歷史。
所以皇太極計劃中的遠征察哈爾屢次被代善、莽古爾泰否決,做不到一言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