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喀喇沁、土默特、喀喇車裡克、伊蘇忒、扎魯特、敖漢、奈曼、阿祿、巴林、科爾沁,管他是誰,哪個膽敢靠近根據地打哪個。

這不是黃毅夜郎自大。

根據地兵強馬壯,能夠組織的鐵甲騎兵不低於一萬,騎馬步兵超過五千。

這等實力已經不弱於建奴能夠發動遠征的兵力。

歷史上是建奴打得林丹汗一敗再敗,一直逃到青海大草灘。

漠南蒙古簡直是望風而降,甘做建奴的僕從軍。

青黃不接之時,黃毅將要率領一萬五千兵馬劫掠不肯投降的蒙古部落。

吃敵人的牛羊,練自己的兵,最起碼能夠節省根據地十幾萬人口的口糧。

肯定有讀者在疑惑。

只有一萬五千人馬出征,省下的糧草怎麼就滿足十多萬人口的口糧了?

那是因為騎兵戰士的伙食標準高。

為了能夠快速行動形成犁庭掃穴之勢,興和軍騎兵和騎馬步兵肯定都是一人雙馬。

戰馬的精飼料也是糧食,人當然能夠煮熟了吃。

根據地能夠節省三萬匹戰馬的精飼料,就能夠讓十萬人有飯吃。

一匹戰馬消耗的草料用來養羊、養雞也能夠獲得更多蛋白質。

哦!對了,情況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這些都是黃毅前一段時間考慮的問題。

耿月如來了,帶來已經購買了七十萬石糧食送去根據地的好訊息,還表示急需糧食可以緊急採購。

所以在耿月如到達登州的第二天,登記甄別難民的工作又開始了。

去興和城安家落戶本著自覺自願的原則,依舊是應收盡收。

不到三天居然有一萬多青壯年主動報名,他們都是要求當兵成為興和軍。

仗打完了,在登萊集結的明軍各路人馬陸續回駐地。

也沒法不回去,打仗時在野外安營紮寨兵丁們毫無怨言。

仗打完了不回家,還駐紮在冰天雪地裡,就怨聲載道了。

登州城是興和軍打下來的,自然是興和軍駐防,原兵營住不下還可以選擇十幾個深宅大院駐紮,住宿條件好多了。

楊御蕃、鄧玘、陳洪範等等總兵官的兵馬被黃毅拒絕入城,不走留著吹西北風啊?

開拔之時他們的兵馬居然減少了七成。

這些將領們把為了冒充兵額而抓來的升斗小民、流民、乞丐全部拋棄了。

這年頭沒飯吃快活不下去的人太多,有了錢糧在自己的地頭擴軍方便又踏實,幹嘛帶這些山東人回駐地?

雖然被各營頭將領丟下的人數接近兩萬,但是並沒有譁變或者惹出其他事端。

因為這些人都羨慕興和軍,希望加入興和軍,在這之前甚至於都想著逃離原伍投奔黃毅。

所以這幾天登記接受難民的辦事處人聲鼎沸,一萬多聽得懂號鼔,有一些戰鬥技能的青壯年自願從軍。

文教員、鎮撫官帶領幾百識文斷字的青年戰士進行宣傳,廣而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