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一直在擴充水澆地,每年農忙後都要組織很多壯勞力修水渠建水庫打灌井,今年人手最足。

所以何守業、劉世富能夠保證明年春播之時,根據地方圓一百五十里內,至少有一百個小流域水庫、十萬個灌井可以發揮作用。

由於去年大量留種,玉蜀黍、蕃薯、馬鈴薯的種植面積達到了去年的二十倍,產量豐厚,至少能夠養活十萬人口。

明年還要擴大玉蜀黍、番薯、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不適宜種麥子的山地、坡地全部種上。

總面積能夠達到今年的兩三倍,爭取能夠養活二三十萬人口。

阿琪多蘭出發前,根據地的秋收已經完成,糧食安全入庫。

興和城糧庫裡已經有五十個容積五千石、二十個八千石、三十個一萬石的筒倉能夠收儲糧食。

東山堡的糧倉也能儲存二三十萬石糧食。

備戰備荒是黃毅制定的基本政策,糧食永遠不嫌多,根據地依舊在買入糧食。

東山堡的糧倉主要儲存買來的糧食,預計在大雪封路前能夠滿倉。

天兒冷了,該來的不該來的都來了。

跟叛軍貌似相安無事足三個月的黃毅不裝了,攤牌了!

如今的黃毅可以說兵強馬壯!

加上再次從根據地抽調的一千步兵,能夠參與攻打登州城的火槍手足三千!

黃毅的火槍手,最起碼是優等火槍手跟明軍火槍手的武器大不一樣。

明軍火槍手普遍使用鳥銃。

這是一種火繩槍,沒有膛線是滑膛槍,距離超過二十米,準頭完全看天意。

因為明朝末年文恬武嬉貪腐成風,工匠、材料被層層剋扣,鳥銃的質量沒譜!

明軍火槍手擔心鳥銃炸膛、漏氣毀了眼睛,採取少裝填火藥、閉著眼睛放銃、放空銃等等方法保全自己。

能否殺敵他們根本不關心。

所以已經開始火器化的明軍依舊被以冷兵器為主的建奴打得滿地找牙。

根據地生產武器早就採取了標準化,正在走向規模化。

每一支火槍、每一根槍管都是通用的零部件,都有編號,都能追責到生產的工匠、驗收的工頭。

槍管在疲勞壽命次數內炸了膛,打製的工匠、給予合格透過的驗收工頭十有八九掉腦袋!

為了麾下能夠裝備精良。

黃毅捨得花血本。

一開始就明確指示,根據地的民用產品必須是良品,根據地的軍用產品,有一件算一件,都得是優等品!

生產火銃更加嚴苛,一支火銃出了事,有可能讓幾個人被殺頭!

所以興和軍火槍手無論使用根據地生產的哪一種火槍都放心,都做得到嚴格安照定量裝填,瞄準目標射擊。

這三千火槍手中,有一千八百依舊使用根據地仿製的魯密銃、鳥銃等等火繩槍。

但是有足一千火槍手已經換裝了根據地研發並且開始批次生產的燧發槍。

有兩百火槍手使用的是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產品——燧發膛線槍,使用米尼彈。

這二百年輕人都有射擊天賦,都是優等射手,是從三千火槍手中擇優選拔的。

黃毅當然想讓火槍手都能裝備燧發膛線槍使用米尼彈。

只可惜條件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