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拉出三千人馬,隨軍的團炮總數高達三十到六十門。

如果採取集中齊射的方法對抗敵人騎兵密集衝鋒,可以一次性打出三千到六千顆重量三四錢的鐵球、鉛彈。

這簡直是在一百步,在冷兵器騎兵的弓箭、投槍達不到的距離,形成了彈雨。

韃子、建奴跟明軍步兵接戰之時,一開始根本不會直接衝擊陣型嚴整的軍陣。

因為明軍有車營,有火槍、火炮,還有神火飛鴉、一窩蜂等等開了腦洞的火器。

建奴、韃子騎兵都是採取圍著明軍陣列不斷兜圈子射箭投槍的方法疲憊明軍。

明軍的鳥銃和發射霰彈的虎蹲炮有效殺傷距離達不到一百步,而且射速比弓箭慢多了。

對射時不斷吃虧,再加上絕大多數明軍沒有信仰和信念,卻有對朝廷對長官的怨氣。

在處於劣勢的局面下,在打不著敵軍,卻看到袍澤不斷被射中的情況下,堅持不了多久就崩潰了。

有了一百步就能大面積殺傷的團炮截然不同,變成了敵人打不著己方就損失慘重。

敢圍著兜圈子漫射,連人帶馬給他打成篩子。

理論上,團炮是做得到一分鐘打兩發炮彈的。

黃毅擁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堅定不移認為歐洲人做得到的,漢人都能做得到,甚至於還能做得更加好。

人家能夠訓練出一分鐘內完成兩次射擊的炮手,根據地就能培養出不到一分鐘就能打兩發的漢人炮兵。

黃毅參考手機裡的資料撰寫根據地炮兵操典,挑選出二百算術學得比較好,已經能夠默寫五百漢字的少年學習、訓練觀瞄、打炮。

這些少年都是從蒙古部落中解放的漢人奴隸,都特別能吃苦能忍耐。

被解救後能夠吃飽穿暖,都對黃毅感激涕零,每一次黃毅給他們上課、講故事、所有的少年都目不轉睛看著,全神貫注聽著……

他們得知學會打炮,並且打準了,說不定一炮下去,能夠打死打傷幾十個建奴、韃子,都激動不已。

無他,每個曾經淪落為奴的漢人心底裡都埋藏著刻骨銘心的仇恨,能夠殺建奴打韃子,就是平生所願!

……

根據地不是採取的泥模鑄炮法。

這種方法在此時廣泛採用,因為每個手工製作的泥模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鑄造出的大炮也是獨具個性。

故而呼叫某門大炮之時必須同時調遣曾經使用且適應了火炮脾氣的炮手。

根據地鑄炮是採取鋼鐵模具迴圈使用的方法。

統一標準的鋼鐵模組組合成鑄炮鋼模搪石英砂反覆使用,省了工時節約了太多成本,還有利於標準化。

又採取了托馬斯丁.羅德曼發明的內模灌水冷卻法,採用了把整體模具埋入細沙中使其緩慢冷卻的工藝。

所以根據地鑄造的火炮內壁光滑質量遠遠領先這個時代,同口徑同規格的大炮,都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基本相同。

不存在每一門炮各有各的脾氣這種操蛋事兒。

早在根據地開始生產工業品之時,黃毅就公佈了計量單位,統一了量具、規尺。

根據地的零部件都有統一標準,以前出產的魯密銃、現在開始量產的燧發槍完全可以互相之間替換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