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楞部過冬營地的位置黃毅知道,現在還知道了他帶領主力去攻打赫丹巴特爾部。

部落留守的青壯年騎士有可能不足五六百,此時不去端了色楞的老巢更待何時?

部落被滅,嚴冬將至,失去了牛羊和糧食,色楞的人馬如果不投降、不遠遁投奔其他部落,真有可能凍死、餓死。

根據地的馬匹原本就多, 犁庭掃穴了十幾個蒙古部落又繳獲了幾千匹。

新接受的流民、難民中有一大半青壯年基本上不會騎馬,其餘的青壯年都能長途騎行,所有的輔兵、民兵都能夠騎馬運動。

將要面臨大戰,輔兵、民兵的百總趙勇、李萬全、常永良、康靖等等都主動請戰。

考慮到得有兵力看管俘獲、繳獲,黃毅決定帶上五百雖然不能騎戰,但是能夠騎馬疾馳的輔兵火槍手、長槍手。

用不著擔心根據地的防禦,四面城牆已經圍起,韃子騎兵突襲無法湊效。

糧食已經入庫, 霜凍來臨, 已經下了一場小雪,絕大多數人將要在城裡過冬,城外只有礦區,近郊的石灰窯、磚瓦窯、水泥廠留人生產。

加上耿章華順道送來的和黃毅剛剛解救的,黃毅麾下不包括蒙古籍人口已經有了三萬出頭的漢民。

根據地城池如果被誰攻打,輔兵、民兵、工匠、礦工,僅僅是青壯年男子就能組織起五六千,加上健婦、少年,能夠參與守城的人數肯定超過一萬五千。

根據地群眾的集體主義思想已經形成,面對外敵絕對做得到眾志成城,韃子、建奴來一兩萬人馬都得望城興嘆。

這不是盲目自信!

守城的學問大著呢!

去年冬天、今年春天,後金軍肆掠京畿之地,攻破城池、堡壘幾十座,遵化、永平、灤州等等大城一天都沒守住。

而昌黎小城卻在縣太爺左應選指揮下頂住了後金軍的強攻猛打, 那還是在皇太極親自督戰的情況下。

攻城不下傷亡不小,不得已放棄攻打昌黎小城的皇太極還下達命令,大金軍但凡遇上抵抗激烈的城池不可強攻。

由此可見城池能夠較好的防禦以冷兵器為主的建奴和韃子。

但無論多麼堅固的城池, 沒有內心堅定的人守衛也是枉然。

明朝的縣太爺不管多有水平, 也不可能如黃毅建設的組織架構那般,每個居民、農民都有組織,都有責任人。

根據地群眾的組成一部分是從韃子那裡解救的漢人奴隸,一部分是從建奴手中搶回被擄掠的漢民。

更多的是後金軍燒殺搶掠被毀了家園的遼民、戰爭難民……

這些人來到根據地後不被歧視,獲得了工作,能夠溫飽,活得有尊嚴。

再加上黃毅親自教育、引導所有人不認命,敢革命,團結起來堅決反抗壓迫。

所以黃毅堅信,哪怕只留民兵組織巡邏,駐守烽火墩,根據地城池也是固若金湯。

次日晌午,黃毅出發了,加上耿章華的四百騎兵,一共出動了兩千七百騎,都攜帶了馱著甲冑、七天份額糧草的備用馬。

不愁馬匹就是立足大草原的好處之一,習慣了馬耕,相當於是平均一個根據地青壯年可以使喚兩頭大牲口,開墾田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