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的軍營、教室正在建造中,秋收前能夠完成。

屆時有一座能夠容納六七百人的大禮堂用來上公開課、演戲、開會。

黃毅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所以覺得日子過得飛快。

五千多人,四千多大牲口終日忙忙碌碌,根據地簡直是日新月異。

使用了風溫技術的鍊鋼土高爐完成了,水泥廠,不對,只能稱作水泥窯,能夠生產了。

至於水泥能達到後世什麼標號,不去管它,接近普通矽酸鹽水泥的強度就行。

黃毅以前就知道張家口長城以北地區礦藏豐富,煤、鐵、鉛、銅、銀、鎢、金、耐火土、石灰岩、白雲石、矽石、石棉、石墨、石英石等等應有盡有。

儲量最大的當然是無煙煤、煙煤據說有可能超兩億噸,赤鐵礦的儲量也很多,超過八千萬噸。

總而言之,這裡可謂遍地都是礦藏,資源上具備發展早期工業的條件,這就是黃毅決定選擇在這裡立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以明朝的生產規模幾千萬噸礦藏就是個笑話,有個幾千噸就足夠根據地的工匠忙得腳不沾地了。

藍進魁、齊大山等等為了節約人力,沒有探查新礦床,而是尋找到了以前不知何時、何人開採過的幾個礦洞挖赤鐵礦。

根據地目前僅僅是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派出三百幾十青壯年挖煤炭、鐵礦石足夠使用。

鐵匠們已經逐漸開始使用根據地出產的鋼鐵打製魯密銃、鳥銃。

這一個月的產量能夠達到二十杆,藍進魁表態下個月肯定能夠完成二十五支魯密銃。

零部件細分的生產模式已經開始執行,能夠按照圖紙進行標準化生產的工匠在增加中。

最費時費力的依舊是槍管的打製,使用畜力的鑽床已經在製造中,年底應該能夠投產。

黃毅終於利用兩根開了膛線的槍管裝配成功了一支獨一無二的米尼槍。

其實是裝配了兩支,只不過發火裝置和瞄準鏡都是絕無僅有,估計幾十、上百年內都沒法複製。

因此缺了這兩樣東西的第二支米尼槍僅僅是個半成品。

成品的膛線磨平了可以拆下發火裝置組裝這支半成品。

章東這段時間苦練魯密銃的裝填、射擊,卓有成效,已經做到了五十步射人形標靶十中八九。

魯密銃僅僅是滑膛槍而已,並不能完成精準射擊,有十中八九的成績已經算射擊天賦很好了。

黃毅太忙沒時間練習裝填, 故而讓章東負責。

章東如今是一個不滿員總旗的鎮撫官, 他手下管理著三十六個士卒,這些都不是騎兵,是火槍手,都在練習魯密銃。

以後都得把這些火槍手培養成為可騎馬運動的步兵。

大草原何其遼闊, 部隊不能快速運動就會失去主動權, 因此以後黃毅的步兵僅僅是不能騎馬衝陣而已,騎馬行軍時, 速度不能比騎兵慢。

章東管理、帶領的三十六個火槍手中包括曾經給建奴做了七八年阿哈的鮑智德、何世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