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張家口城裡城外的情況都是耿章華、耿章光親眼所見。

所以耿章華提議在互市地點建造一個能夠駐防幾百人馬的堡壘,讓這個堡壘成為張家口的屏障,成為互市的永久地點。

或許其他兵將不敢常駐這種口外邊堡,但是黃毅肯定樂得如此。

山西、宣府、大同有長達一千多里的邊牆,修長城、建堡壘、完善防禦系統從大明立國之初一直延續到滅亡。

這其實就是宣大總督的職責所在。

對於耿如杞而言,下達命令修建一個如百戶所或者千戶所那樣的邊堡易如反掌,只不過修城容易守城難。

修成後如果守不住,就是宣大總督的執政汙點,如果守得住,還在戰爭中發揮出作用,理所當然是政績。

父親在兒子面前沒有藏著掖著,把顧慮坦言了。

耿章華信誓旦旦表態,有整個宣大、山西的人力、物力、兵力提供支援。

有黃毅的人馬堅守,有他的兩千人馬策應,距離張家口北門才十里不到的堡壘絕無可能被韃子攻破。

此時的山西、宣大沒有遭遇過建奴攻擊,還沒考慮到後金軍也會在這裡破口殺戮,他們一直是應對蒙古諸部的襲擾、劫掠。

再修建一個軍堡不但能夠增強張家口的安全性,還能爭取到更長的預警時間,這個是可以有的。

其實宣大所轄的邊牆已經破敗不堪,早就該大修,怎奈朝廷沒錢,甚至於連邊軍的月餉都發不出。

修建一個軍堡而已,多大個事兒?

朝廷不給錢沒關係,宣大總督豈是擺設?

耿如杞完全可以勸捐,讓常駐張家口的大小商賈都捐幾十幾百兩銀子。

他不但能夠落下一些工程款,還能夠博得一個用心任事的好名聲,何樂不為?

最後他大筆一揮,這個計劃中的邊堡名字躍然紙上——“東山堡”,寓意他東山再起,築堡揚威。

有山的城池附近經常出現如東山、西山、南山等等常見的名字,故而這種地名都得註明某地的西山、東山等等。

張家口東南西北都有山,以前是不是有東山、南山這種地名不重要,從今往後,最靠近“東山堡”的那座山就是東山。

耿如杞雖然沒見著黃毅,但黃毅的大名已經是如雷貫耳。

他遭逢磨難,至今還心有餘悸,夜裡還經常做夢,夢到在詔獄裡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光景。

他知道能夠翻身的主要原因不僅僅是耿章華、耿章光的努力,而是尋到了黃毅這個有勇有謀的好漢。

再加上耿章華、耿章光、四姨太、耿大、耿七把黃毅簡直是說成了天上有地下無。

耿如杞於公於私都是真的想提攜黃毅,想著黃毅能夠成為他的女婿。

他曾經細問過黃毅的來歷,知道黃毅祖籍揚州府,是在弗朗機國出生的,在大明無親無友。

覺得這種無枝可依的人理所當然會上趕著攀耿家這個高枝。

故而他徵詢了夫人的態度後,有了決斷,招黃毅做女婿,以後最最疼愛的女兒耿月如就用不著離開家了。

至於庶女耿月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