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給九個青少年山民分配了步弓後,黃毅手裡已經沒有了弓箭。

他不想花銀子購買弓箭,想透過打馬匪山賊繳獲。

黃毅的蒙古包裡,一個七尺寬一丈長的巨大沙盤漸漸地成型,這是以根據地為中心方圓一百五十里的縮圖。

戍布岱、絡卜奇、北天王、成獨眼、馬鷂子等等七股馬賊的老巢位置標註得清清楚楚。

馬賊不分人種,有漢人也有蒙古人、羌人、通古斯人。

七股馬賊中兩股馬賊的大當家是蒙古人,其餘五股應該是漢人,估摸著都用了假名字或者匪號。

這段時間,根本沒有哪一家馬賊來根據地挑釁,算得上是跟黃毅無冤無仇。

只可惜“斯人無罪,懷璧其罪”也,馬賊老巢的金銀財寶、糧食、武器、盔甲還能少了?

人口多了,黃毅這個當家人必須未雨綢繆,錢糧武器越多越安心。

所以得把打擊馬賊當做練兵、搞創收的雙贏之舉。

就不擔心被馬賊打了?

如果連區區馬賊都打不過還談什麼發展?

黃毅還幻想著白手起家,最終幹翻建奴、兼併蒙古、剿滅流寇、鯨吞大明朝、橫掃歐亞,開闢南北美洲,為漢人創造一個嶄新的時代呢。

志存高遠,前路艱辛,當務之急是把根據地經營起來。

過了正月二十,黃毅覺得應該去張家口一趟。

那是因為鐵匠們已經沒有材料可用了。

黃毅手裡又有了價值幾千兩銀子的金銀財寶,有九十七個青壯年韃子的項上人頭,肯定能夠購買、交換回來鋼鐵、糧食。

現如今根據地的人口一千多,雖然劫掠了不少牛羊馬匹和糧食,還向投降的奴隸主索要了糧食作為補償,但是不足以吃到秋收。

其實這麼說不太準確。

如果按照漢人為奴期的標準,手裡的糧食、牛羊肯定能夠維持到秋後。

但是半飢半飽的生活有什麼意義?

黃毅是想把手下的所有人鍛鍊得更加強壯。

每天餓著肚子,如何強大?

至少也得吃兩頓,做到七八成飽才能有力氣訓練、開墾、修建水庫、燒製水泥、冶煉鋼鐵……

書友或許覺得奇怪,怎麼總是說吃兩頓,難道不應該一日三餐嗎?

事實情況,民國以前,絕大多數地區都是一天吃兩頓。

解放後的中國還有不少地方一日兩餐。

黃毅的家鄉就有個古鎮在七十八十年代前依舊是一天兩頓。

辦壽宴也是兩頓,早上八九點鐘吃早飯,下午四五點晚宴開始。

十歲左右的那一次去古鎮為一個長輩祝壽把黃毅餓壞了。

他以為沒多久就吃午飯,所以早飯沒怎麼吃,誰知道居然沒有午飯直接吃晚飯。

穿越前的黃毅為了控制體重,已經有七八年時間不吃三餐改為一天兩餐。

所以在明朝末年,天天有兩餐,達到七八成飽,隔三差五還有肉解饞,這日子簡直是美的冒泡。

眼看著不再為奴的漢民有了精氣神,身體一天好似一天。

黃毅決定繼續練兵,打馬賊的活兒等跑一趟張家口買回來糧***鐵、火藥後再幹不遲。

他是個現代人,迷信火力。

此時不可能造得出機關槍,談不上火力,但是完全可以用黑火藥進行爆破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