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由來不羨瓦松高(第2/2頁)
章節報錯
然而大部分人卻都沒有聽懂詩文,一個個都在原地苦思,不得其意。
範觀海立即用神來之筆寫上詩文,讓大家一同品讀,緊接著便傳來一陣複雜的議論。
良久,現場又再次復歸平靜,一名讀書人說道:“這首詩實在絕妙,但是我們才疏學淺不懂其深意,還請範院君為我們解讀。”
範觀海大笑道:“這是一首詠物詩,字裡行間都在‘詠菊’,老夫就先從第一句開始說。”
“蓬蒿是一種野生雜草。菊,僅從其枝葉上來看,與蓬蒿有某些類似之處。‘王孫莫把比蓬蒿’,其實就是在說那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公子王孫,很容易把菊當作蓬蒿,所以就當頭棒喝,告訴他們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並論。”
“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有高屋建瓴之勢,並透露出對王孫公子的鄙夷之情,而這裡的‘王孫公子’指的其實就是昌國柳家的讀書人。”
範觀海說到這裡,昌國讀書人紛紛臉色大怒,眼神中噴出了怒火來。
從來只有他們看不起梁國人,什麼時候輪到被梁國人看不起了?
梁國人聽到範觀海如此解釋,頓時恍然一悟,面露佩服之色。
範觀海繼續說道:“九日枝枝近鬢毛”,緊承首句點題。每年陰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陽節。在這一天,讀書人有登高和賞菊的習慣,飲菊花酒,佩茱萸囊,還採擷菊花插戴於鬢上。”
“詩中提起這傳統風習,就是暗點一個“菊”字,同時照應首句,說明人們與王孫公子不一樣,對於菊是非常喜愛尊重的。這兩句,從不同的人對菊的不同態度,初步點出菊的高潔。”
“原來如此!原來是這個意思!”,眾人猶如醍醐灌頂。
“第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露溼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出了秋天的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溼潤晶瑩,明豔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躍然紙上。”
“而在這裡,“溼”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生的魅力。詩中在描寫了菊的氣質以後,很自然地歸結到詠菊的主旨:“由來不羨瓦松高”。”
“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簷處的植物,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卻沒有什麼用處。”
“詩文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
“在這裡,菊花被人格化了,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這結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抉示,詩意得到了昇華。”
“方公子在詩中將自己比作‘菊’,將昌國柳家的讀書人比作毫無用處的‘瓦松’,將自己的情感抒發的酣暢淋漓,這種詩怎能不絕!”
範觀海說到這裡,還是難以平復自己心中的喜悅之色,因為這首《菊》在文會上,對昌國讀書人起到了最嚴厲的打擊。
“好!精彩!真是太精彩了!”
全場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所有的梁國讀書人情不自禁的高喊起來,看向昌國讀書人的眼神頗有一番傲氣,就如同是那詩中的“菊”在對“瓦松”的蔑視一般。
柳鈺風的臉色鐵青之極,又羞又怒,其他昌國人的臉色也一個比一個難看,眼神中都迸發出了十分仇恨的目光。
“這個姓方的真是猖狂,竟然把我們比作‘瓦松’,如此看不起咱們昌國人,簡直就是狂生!”
“這小子竟敢當眾羞辱咱們,讓咱們難堪,咱們一定不能夠放過他!”
“對!若是被我們知道他的把柄,一定要讓他後悔今天的所作所為!”
昌國人在心裡惡狠狠的想著。
“方公子,你對老夫的點評可有什麼看法?”,範觀海問陸鳴。
“範院君對此詩點評得非常到位,學生就是這個意思。”,陸鳴笑道。
“很好!看來老夫雖然年長,但知識卻也沒有分毫退步,哈哈……”
範觀海很是高興,對柳鈺風說道:“柳公子,輪到你了,就讓我們看一看你寫的詩吧。”
“這……這個……”
柳鈺風猶豫起來,心裡滿是後悔,沒想到陸鳴的詩居然會如此出色,與陸鳴的《菊》相比,他的達府詩不知道差了多少倍。
若是拿出來讓範觀海比較,不僅會被評為差等,還會被梁國人恥笑一番,緊接著還要向梁國人道歉,這是他最不能夠容忍的。
“柳公子,請出示你的詩吧。”,陸鳴說道。
“哼,姓方的,你想贏我,還早了十年呢!”
柳鈺風立即把自己寫的詩給撕碎,往蠟燭那裡一扔,頃刻間便化為了灰燼。
“柳鈺風,你什麼意思!”,陸鳴喝道。
“此詩已毀,大不了我讓你當擂主,但是讓我向梁國人道歉,絕不可能!”,柳鈺風歇斯底里的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