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他們震驚的神色,秦昭也不介意,隨口問道:“呂相國你們不會陌生吧?”

“呂相國?!”幾人聽到這個名字,都是面色劇變,囁嚅著不敢出聲。

對於此人,他們自然再熟悉不過了。

稱得上是商人中的典範,立於絕巔的傳奇人物。

以區區商賈之身,成了一國丞相,把持夏國朝政近二十年。

就連實現了一統人族偉業的大夏太祖皇帝,在剛剛親政時,也要忌憚三分,楚懷瑾跟他比都還要差得遠。

當年夏、武、周、乾、晉五國亂戰,各國統治者都在紛紛尋找出路。

也是這個時候,各學派思想開始發展壯大,天下文人紛紛向貴族階層講述自己的治國策略。

自從夏國因為最早採用法家學術治國,使國力蒸蒸日上之後,其他各國紛紛效仿,一時之間,法家成了最顯赫的當世顯學。

但是,有一個人走出了另一條路,那就是當年的呂相國。

他以經商得來的財富,匯聚大量門客,總結百家學術,自成一派,稱“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自名“雜學家”。

世人最初對其不以為然,說起雜家也都是調侃居多。

然而,隨著呂相國身份一步步登高,並幫助夏國奠定五國之首的地位後,再無人敢輕視這個看上去花裡胡哨的學派。

直到此後宮中發生了一些事,觸及先皇逆鱗,呂相國被痛下殺手後,其影響力才被漸漸淡化。

也正因如此,後來隨著呂相國倒臺,這個名字幾乎無人敢再去提及。

“人們往往以為,歷史的真相可以透過親歷者口口相傳而得以保留。事實上,這幾無可能。因為謠言會自動傳播,而真相不能。當真相和謊言開始賽跑,往往是謊言插上翅膀,而真相舉步維艱,最後不知所蹤。”

只是一看,秦昭便知道這幾個人在想些什麼,漫不經心地說道。

“呵呵,世人總有些謬誤,不過,朕提及此人並非想重述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朕想告訴你們的是,呂相國當年的行商技巧,已近乎成道。”

“成道?”聽到這裡,另外兩人還並未完全領會,周揚卻已然有些反應過來。

“不錯。”秦昭輕笑一聲,“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經商也好,從政也罷,其中自然有其特殊的思想與道理,朕稱之為——規律。”

“規律……”三人不約而同在心中默默咀嚼著這個詞語。

“萬事萬物都有其規律,這便是道。當你們從某些事物的執行發展中總結歸納出來,自然可得到文氣加身,這就是文聖公《法家鎮獄經》的本質!”

停頓片刻,他繼續肅然道:“所以,知識僅僅是知識,這只是基礎,而不等於境界。記住,一個人聰明,並不能代表他有智慧。”

看著三人似懂非懂的神情,秦昭並未繼續說下去,反而揮手讓三人退下,讓他們自己回去領悟。

他只能指一條路,但能不能走出來,終究要看他們自己。

說實話,這並不容易。

經商與讀書畢竟是不同的。文人可以藉著法家來建立根基,前半段沿著韓歸人的路去走。

但商人不同,想要建立自己的道統,只能拿《法家鎮獄經》作為借鑑,不過是有個大致框架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