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現實世界,楊舟的手心有一灘水跡,他知道自己成功了。

不管是100%成功率的Cas9技術病毒細菌,還是修改基因程式碼的蛋白質黴,全都可以帶到現實世界。

只要有相應的微觀操控儀器,這兩種技術,都可以在現實中實現。

這樣就算以後他研究出什麼黑科技植物,有能夠用這兩種技術來解釋。

再加上植物系統獨有的基因鎖技術,楊舟就是植物領域的“神”。

不過帶到現實世界的蛋白質黴依舊面臨很多技術困難,比如如何將基因程式碼編輯好,讓蛋白質黴攜帶“鐵軌”,去替換DNA裡的“軌道”這是一個難題。

這需要深入研究,或者想一個穩妥的辦法才能寫論文。

也可以繼續保密,這項技術只自己使用。

楊舟還是傾向於寫論文,公開這條技術路線,完全可以依靠蛋白質酶,製造一臺生物類儀器。

比如擴增DNA的PCR基因擴增儀,就是使用一種耐高溫細菌作為引物製造的儀器。

自從1985年PCR基因擴增儀誕生後,大大加快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而且像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依靠頭髮、血液基因抓罪犯、親子鑑定、恐龍基因重現等技術,都是依靠PCR基因擴增儀。

楊舟在做胡蘿蔔實驗時,其實也使用了PCR。

現在楊舟就產生一個想法,那就是製造一臺類似於PCR的儀器,自己提供蛋白質酶,讓全世界所有實驗室都能夠隨意進行基因程式碼編輯。

這樣一來,基因程式碼理論是他提出的,基因程式碼編輯技術也被他從源頭上掌握。

但前提是,蛋白質黴不能被其他人複製,同時,他也要掌握如何在現實世界編輯相應的蛋白質黴。

如果華國掌握了這樣的儀器,那就有和光刻機對等的技術了。

比如國外想要進口這種基因程式碼編輯儀,那也要將最先進的光刻機技術出口到華國,楊舟倒是很期待看到這一幕。

他雖然不是學物理的,卻能夠曲線救國。

如果說光刻機是物理計算機的前置儀器,那基因程式碼編輯儀,就是生物計算機必須的前置儀器。

現在想這些還太遙遠,目前楊舟依舊以發論文為主,先把手頭的論文發給《自然》看看會獎勵多少經驗值。

白教授拿走論文也過去一下午時間,楊舟還沒等到答覆。

此時,白書龍正在學部委員會辦公室,和一群國內頂級生物專家討論楊舟的論文。

如果楊舟看到辦公室的人,絕對會大吃一驚。

學部委員,其實就是華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也就幾百人。

生物方面的專家那就更少了,清北生物學院院長也是學部委員之一,他此時感到非常自豪,沒想到自己學院的學生,竟然能夠研究出這麼重大的科研成果。

廖院士笑著對白書龍道:“白教授教導有方啊,這次可給我們清北大學爭氣了,我看論文沒什麼問題,可以投遞!”

科院的微生物科學家也說道:“這項技術的潛力非常大,說實話,我到現在還有些沒弄明白,為什麼他的基因編輯成功率會這麼高的,老白,你說說裡面到底有什麼奧秘?”

白書龍聞言很尷尬,他在這個辦公室內地位其實最低,只是教授職稱,而其他人無一例外都是院士。

有的來自科院,有的是清北大學還有水木大學,甚至也有出差來到京城的武大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