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進村考察(感謝文百打賞,加更3000)(第1/3頁)
章節報錯
肚子疼了一天,楊舟知道病情開始發作了,一整天楊舟都沒有出門,而是用電話和鄧雲交流土地承包的事。
楊舟建議鄧雲錄製農產品影片,發到鬥音上,他來負責推廣,等時機成熟,還要讓鄧雲用村長的身份直播推銷。
這年頭清北大學高材生年輕村長,直播推銷還真是全網獨一份。
將地裡的農作物賣完,楊舟就來承包土地。
村官平時空閒時間也很多,鄧雲雖然不太相信楊舟能拿出一大筆錢承包村裡的土地,還是決定配合楊舟試試。
反正用手機拍攝影片推銷農產品又不耽誤事。
整個村子幾百個大棚,今年滯銷問題很嚴重。
算起來他也有責任,正是因為他大學畢業就當村官,有些眼高手低,才讓村民們大搞大棚種植,結果原先聯絡好的銷售渠道只要了很少的貨,搞得現在大家心裡對他都有意見。
前口村人口656人,除去離開村子的一些年輕人,還有400多婦孺老弱。
而土地卻有3300多畝,一些土地改成了大棚,一些土地就用機器耕作。
農村的土地還是有不少的,以前劃分的時候最低每人分2畝,高的甚至有15畝以上,前口村平均下來每人5畝左右,不算高也不算低。
這裡短時間內城市開發也開發不過來,沒辦法靠拆遷致富,農民只能依靠種地獲得收入。
當然大部分年輕人都去京城或者其他大城市打工了,在京城每個月收入至少六七千,多的好幾萬。
而靠著土地,種糧食一年一畝收入不會超過1200元,經濟作物可能可以達到2000元,改成大棚精細化管理,扣除成本一年大概也就1萬元收入。
比起打工那就實在太低了。
根子還在地少人多上,而在漂亮國,土地都集中在農場主身上,一個農場主就有幾百畝土地,還需要僱傭工人,才能管理得過來。
分產承包制,也導致土地分散,個人的收入反而沒多少了。
楊舟已經和鄧雲談好,將來會將前口村所有土地都承包,村民按照1畝地一年50008000租金獲得收入,將來楊舟還會僱傭村民打工,又能有一筆額外的工資收入。
前口村的地這麼值錢主要是都改造過,很多是大棚,還修了水渠,再加上平坦距離京城幾十分鐘車程。
其他地方年租金可能只需要一兩千元。
8000元每畝,楊舟就需要準備2640萬年承包租金。
楊舟短期也不可能有這麼多錢,他會1畝1畝地逐步承包,現在就委託鄧雲幫他和村民溝通打下基礎,過一段時間,楊舟再過去和大家籤合同。
鄧雲一開始完全不相信楊舟有這個經濟實力,只當楊舟在開玩笑。
直到楊舟告訴鄧雲,說自己掌握了一種營養液,能夠加快草本植物生長一倍左右,才半信半疑決定幫忙。
前提也是楊舟要帶著他說的營養液,去前口村,當著他和村支書的面驗證效果,他才會壓上所有支援楊舟。
對鄧雲而言,楊舟真的能夠將土地整合承包,那是非常大的政績,全村基本都能發家致富了。
而他以後靠著這個政績,也能快速升職。
楊舟的資金缺口越來越大,但依舊不慌,他正按部就班地執行之前想到的商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