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鄉,出嫁的流程十分複雜。

兩方親家談好之後,就會定親。但是,定親前還要議親。

議親始議“小禮”,在買賣婚姻年代均討價還價。定親後,男方將商定好的禮品用槓箱抬到女方。

女方回禮多為金團、油包及閨女自做的繡品。定親憑證,男方送“過書”,俗稱“紅綠書紙”(紙張兩層外紅內綠,女方送“回貼”認可,俗稱“文定”。

請吃酒迎親日子叫“好日”。俗諺“請吃酒,掗拜生”,好日前新郎拿著紅紙“知單”請長輩親友吃喜酒,長輩要在自己姓名下寫上個“知”字。

好日前有待郎、待嫁習俗,雙方父母親請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蓮子,討“五子登科”彩頭。

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轎前擔”,一般為鵝2只、肉l方、魚2尾等。

男方去女方搬嫁妝,女方置嫁妝於廳堂,讓人觀看,稱“看嫁資”。

器物披掛紅色彩線,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數枚銀元,俗稱“壓箱錢”。

嫁資搬到男方,亦陳列於廳堂供人觀看,亦叫“看嫁資”。由阿婆取女方鑰匙包,取鑰開箱,俗稱“掏箱”。

現在,楊梅的嫁妝就擺在利建家的堂屋裡。

楊志和李惜他們到了利建家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利建家這麼窮。

居然還是住在泥磚屋裡,瓦房。

而且利建家還有好幾個兄弟,都住在一個屋子裡。

幸虧這屋子還算大,各家各佔幾間房,只是只有一個廚房。看來吃飯還是一家子人一起吃,還沒有分家。

李惜看著紅蓋頭遮著的楊梅,心想以後楊梅可有吃苦的時候了。

在家只是給三個家人做飯,其他什麼活都不用幹,但是嫁到這裡來,要伺候一大家子人,還有兩個老人。

楊志也看到了這個情景,知道楊梅以後肯定過得不輕鬆。

而且他發現利建一個大男人,在家竟然沒有營生。

沒有營生,以後怎麼養活一大家子人。

送完妹妹出嫁,喝完喜酒後,回到家的楊志悶

悶不樂,李惜看在眼裡,知道他是在發愁什麼。

她問道:“你是不是在擔心楊梅?”

“你怎麼知道的?”

這麼多年,最瞭解楊志的,還是李惜。

“哎,那天我們都看到了,就那個樣子,也就楊梅這麼傻,一頭栽進去,還以為自己嫁到什麼好婆家。哎,還是太年輕了。”

“利建倒是個好人,就是他那裡太窮了。雖說自己家族裡有一個山頭,有一山頭的荔枝樹,但是隻有幾十棵是他們家的,幾十棵又分到幾兄弟手裡,還有多少?就靠這個能夠過日子嗎?而且好幾個妯娌,那天看了,也不像是什麼好相處的人。”

“哎。你說得對,但是現在不嫁都嫁了,還能怎樣?”李惜無奈地嘆了口氣。

楊志說道:“樹挪死,人挪活,要是利建願意的話,還是有活路的,就看他肯不肯幹。”

“你打算怎樣?”李惜問道。

楊志指了指屋子後面快要生鏽的拖拉機和碾米機,說道:“這東西放在這裡也是廢鐵一堆,還不如送給利建,要是他能好好開車,以後能靠這個掙錢,也算他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