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農曆八月的時候,楊志去了一趟省城,進了一批各色口味的月餅回來。

以前潭鎮上賣的月餅,都是當地做的,除了糖和豬油,就沒有其他了。

楊志帶回來的月餅,卻有鮮肉、蛋黃、豆沙、五仁。這些都是省城老字號的月餅店出產的,受歡迎得很。

他特意去排了好幾家分店的隊伍,才湊夠了五箱。他估摸著這點數量應該是不夠的,但是他也沒有太大的把握,畢竟一斤月餅要十幾塊錢,而現在的豬肉雖然漲價了,卻也只是三塊多一斤。

一斤月餅,可以頂得上五斤豬肉呢。

他不確定,西鄉的人到底舍不捨得少吃五斤豬肉,去吃幾塊月餅。

這個月餅很湊巧,四塊加起來剛好一斤。而且因為他進貨多,省城的商家還給他配套了一疊白紙、一疊紅色彩畫紙,以及一捆小麻繩。

他開啟箱子,拿出那張彩畫紙,發現上面印著嫦娥奔月的圖案。

他說道:“這個彩紙倒是漂亮,也有用。但是這些白紙和小麻繩到底是怎麼用的呢?”

李惜笑道:“這個我知道,我從小就吃月餅,最喜歡就是中秋節的前一天,跟著爸爸媽媽去街上的蓮花樓買月餅,這些老字號的月餅店,都會用有自己店鋪的印記的白紙和彩畫紙來包裝,最後用小麻繩一捆,就可以提著月餅回家了。”

她一邊說,一邊拿起紙和月餅來現場演示包裝了一遍。

楊志拿起包裝好的一捆月餅,端詳了好一會,說道:“沒想到月餅還能這樣包裝,還挺好看的,可是包裝得這麼好,回家還不是要拆開?”

李惜笑著說:“你說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我小時候,月餅不是想買多少就有多少的,好不容易買到了,是要拿去送禮的,去探親戚的。”

“原來是這樣。那西鄉的人用不上這些包裝紙了,因為西鄉好像中秋節不興走親戚的,而且可能捨不得買一捆,說不定只買一隻。”

“那也不一定,風俗也會變的嘛,說不定現在大家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閒錢多了,也願意多和親戚走動呢?”

李惜搬出來好幾個大的玻璃罐子,把月餅放到裡面去。

玻璃罐子可以抵擋塵土,又可以防止蟲蟻和老鼠的偷食,又方便顧客看清楚裡面是什麼東西,所以她讓楊志買了幾十個玻璃罐子回來放著,遇到需要特意儲存的商品時,她就會搬出來用。

沒想到,事情還真如李惜所說的那樣發展。

楊志在西鄉住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人喜歡吃月餅的。不,應該說,是以前的月餅太難吃了,才導致他以為西鄉的人都不喜歡吃月餅。

局面的扭轉,是在他送了一筒月餅去給楊老太開始的。

楊老太牙齒的大牙幾乎都沒有了,只剩下幾顆門牙,所以她吃不了硬的東西。

月餅,西鄉以前的月餅,硬得跟石頭一樣,別說老人小孩不愛吃,就連小夥子,也能把牙齒嗑嘣了。

所以,當她聽說楊志給她帶來的是月餅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連連擺手說自己不吃。

“阿志啊,奶奶吃不動啊,年輕的時候都咬不動,更何況是現在呢?你看奶奶的牙齒都掉光了。”

她咧開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