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該做的事都做了,朝鮮上到君後,下到群臣如果還不識相,那說真的,朱厚煒一時半會也沒轍,除非不管不顧直接發動戰爭。

可現在很顯然,之前的一切籌劃沒有做無用功,朝鮮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

“李懌乃是大明親封的朝鮮國君,朝鮮若是納土入流,他這個君主豈不是名存實亡?”

尹元衡正色道:“啟稟陛下,朝鮮國力孱弱,自立國這一百多年間皆仰仗大明方能求存,否則哪怕是倭國出兵,朝鮮也定然是生靈塗炭,社稷飄搖,如今大明日新月異,百姓安居樂業,朝鮮君臣乃至百姓皆豔羨不已,為了能讓百姓過上富足的日子,故而君上心甘情願做個虛王,將治理朝鮮之權雙手奉上……”

理由很蒼白,但是說的也是事實。

朱厚煒呵呵笑道:“不管怎麼說,朝鮮也是大明的藩屬國,如今好好的藩屬國不做,還要納國土於明,大明若是慨然受之,豈不是於理不合,於情亦有愧?”

“不敢相瞞陛下……”尹元衡眼角泛起一縷淚光,悽聲道:“朝鮮這些年有士族與勳貴之爭,有小臣與族親之鬥,朝堂之上烏煙瘴氣,民間百姓苦不堪言。

君上優柔寡斷,只知享樂安逸,萬民苦朝久矣,這些年國中百姓眼見大明越加富庶,故而爭相逃離,進入大明遼東乃至內地,下臣覺得與其如此,何不納土入明。

如此一來,君上可以做個快活王爺,也不用被百姓指著脊樑骨罵昏聵,百姓也能沐浴陛下皇恩,享有大明同等之政。

而我等臣民亦可在盛世之年,以大明之法收拾朝鮮政局,如此豈不是一舉三得?

下臣愚見,將心中之想稟報君上,君上深為贊同,然而朝中終究還是有人眼光短淺,不識大體,終讓君上降下雷霆之怒,將以尹任為首的反對大臣盡數格殺,滿門抄斬。

如此可見君上納土獻明,決心之堅,也請陛下能體諒我王一片誠意,更請陛下能垂憐朝鮮萬千子民,接受君上之投獻。”

幾名在一邊聆聽的大臣都快聽吐了……

但是沒辦法,這是正式朝會,一邊會有官員將朝會上發生的一切,所有人說的每一個字記錄的清清楚楚,最後還會傳於後世,以作史言。

所以嘉靖帝和尹元衡這番對話,不是說給他們聽的,也不是說給彼此聽的,該聽的人是史官是後世。

這是要為大明納朝鮮之土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諸位愛卿覺得如何?”朱厚煒看向以翟鑾為首的部堂級大臣。

如果換一位皇帝……

那麼大臣們的應對肯定會非常簡單,畢竟得要點臉,藩國納土,茲事體大,就算再怎麼想把朝鮮一口吞了,這個時候肯定也得先假惺惺的推辭一番,否則不是吃相太難看?

但是,他們面對的是嘉靖帝,是一位最不喜歡玩虛的那一套的帝王。

就比如你要以退為進,玩最正常不過的請辭把戲,要是換了別的帝王,那麼肯定會挽留幾次,但是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