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叛國罪(第1/2頁)
章節報錯
“陛下曾經說過,天下王朝之所以三百而終,是因為到了末年,王朝的人口會發展到一個極限,然而沒有那麼多的土地來養活龐大的人口,於是越來越多的百姓吃不飽肚子,只能造反。
而每一次轟轟烈烈的造反運動,就是一個打破舊有秩序,消滅舊有權貴,同時也是減少人口,恢復土地的過程,臣對於陛下的這番觀點極其贊同。
也知道陛下把眼光看向美洲、澳洲,以及現在西歐武朝的存在都是為了延緩人口的壓力,那麼臣不解……
這雜交稻畝產比起往常增產一倍有餘,這麼高的糧食產量必然能養活更多的人口,再加上谷侯帶回來的高產作物,大明的人口估計在今後的四五十年當中會極速增長,甚至翻上一倍、兩倍、三倍。
屆時人口驟增,糧食就算增產卻依舊供不應求,那麼就依舊會有百姓餓肚子,直到養活不起進而走上造反之路,這又當如何解決?”
朱厚煒淡然一笑,楊一清的提問很有前瞻性,糧食的增產和高產作物的產生,是與人口增長成正比的,糧食多能養活更多的人口,糧食少自然養的就少,那麼實際上就沒有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如何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在朱厚煒看來,至少以大明如今的實力還不具備。
後世華夏為什麼能夠養活十幾億人口,人民還能豐衣足食?
是因為擁有龐大的工業能力,而工業本身就是解決人力過剩的本質辦法,於此同時,保證足夠的耕地也同樣重要。
就好像如今的大明,其耕地總面積不過七八億畝,後世呢?翻倍還拐個彎,另外,糧食的增產也是基本,後世的工業體系極其完善和發達,什麼都可以形成規模化等等。
但是現在大明肯定不可能達到,就算朱厚煒窮盡畢生之力,也不可能說在嘉靖朝就讓大明徹底完成從農業向工業的徹底轉變!
沒有很好辦法的前提下,朱厚煒只能解決掉土地兼併,然後再透過海外殖民的方式來延緩人口壓力,說白了就是爭取時間。
時間夠了,比如過個一百年,誰說大明就一定還不能從農業社會轉變成為工業體系。
但是他不好用這個答案來回答楊一清的問題,只能略顯無奈的笑了笑道:“車到山前必有路,朕自有主張,楊愛卿屆時拭目以待便是。”
楊一清笑了笑退下。
離開農大,朱厚煒直接回轉京城,他可不會玩什麼扯淡的微服私訪,身為大明皇帝可沒那麼無聊。
三日後,大朝!
登基十二年,帝王之氣越發濃盛的朱厚煒端坐御座之上,看著大殿殿中跪著的三個人。
土魯番大汗滿速兒!
叛明的忠順王拜牙!
撫寧侯朱麒!
“陛下,這是忠順王的金印。”任興小心翼翼的將一隻木盒端到皇帝跟前。
“大明已經沒有忠順王,還要王印做什麼?融了!”
“奴婢遵旨。”
“拜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