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她不過是讓藥童趁著崔青竹清醒的時候,在其耳邊說說縣令大人有多痛恨肆意毆打妻兒之人,再編一則施縣令嚴懲拋妻棄子之人的案例而已。

她相信,就以崔青竹那極端自私自利又怕死的性格,絕對會趁機跑掉的。

事實果然如此。

這樣一來,她只要小心與崔青竹秉性一致的崔大爺別出現在崔家人面前就行了。

對於崔家人來說,崔青竹自己跑了,他們簡直求之不得,哪裡還會去想對方為什麼要跑?

沒見到人後,全將心放進了肚子裡,將心思全放在了小丫身上。

聽劉老大夫說,小丫恢複情況很好後,崔老漢他們三個才放心地往縣衙而去。

至於葉藤她們,則是一塊去挑選布頭。

葉藤要崔大娘她們挑的,是淺色輕薄能透光的那種布料。

這樣的布料不結實,少有人買,布莊積存了不少,夥計樂呵呵地抬了好幾筐出來給葉藤他們挑。

在葉藤足足買下了五斤薄薄的碎布頭與若幹針具後,夥計還主動送了點彩線做添頭。

而葉藤剩下的錢,也剛好夠她再買一罐子的燈油。

葉藤一下子將錢花光,看得崔葉氏等人咋舌不已,她自己倒是神色如常。

回到客舍後,三個女人便開始幹活了。

這些碎布頭,葉藤有兩種用處。

一是淺色系的碎布頭需要拼接成尺寸相同的長方形長條布片。

二是少數青色的碎布頭需要糊一層薄薄的漿糊讓其變得挺括還不增加重量。

前者有柳芳娘,後者有崔大娘,倒是不用葉藤太操心。

尤其是柳芳娘,葉藤意外地發現,對方在撞色配合上極具天分,拼接出來的布片頗具美感。

事後只需用彩線隨意繡上少許紋路補充,就極有觀賞價值,特別耐看。

至於另一邊的崔大娘,不過是在碎布上刷一層薄薄的漿糊而已,比她以往納鞋底不知道簡單了多少。

也就是要用大米熬漿糊讓她略微心疼了些。

而葉藤要做的燈籠,準確地說,應該叫做走馬燈。

就是那種點燃一根蠟燭後,在燭火的映照下,能看到裡面有馬兒自動跑動的燈籠。

她尚在孤兒院時,為了掙錢,學過好多手工,其中便有這走馬燈,在元宵節別提多好賣。

不過那個時候她用的材料是鐵絲、玻璃紙、彩紙和蠟燭。

現在,條件所限,她便想著用布片代替玻璃紙做燈籠的外壁。

也就是現在柳芳娘手上在做的。

之所以選用碎布頭不用成品布,純粹是因為不透風的布,太貴了。

而走馬燈裡面懸掛的“馬兒”,還有頂上的“飛輪”葉片,都準備用崔大娘漿好的布片來裁剪。

現在剩下的,便是燈籠的外骨架與“飛輪”支架了。

這一塊,葉藤只能自己動手用崔老漢他們打磨好的竹篾來做。

其中,燈籠的外骨架相對來說,製作簡單,做成方方正正的空格子就成。

只要注意尺寸得和柳芳娘拼接的布片尺寸對上就成。

葉藤做出一個樣品後,看旁邊崔葉氏眼巴巴求活幹的眼神,就將這一塊的活兒交給了崔葉氏。

她又看了眼待在她旁邊玩耍得很開心的兩小,便轉身去做最重要的“飛輪”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