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藤也撿著自己認得的說了一路。

這路上應當有能用、能吃的東西,說不定還有什麼珍貴的草藥都說不定。

可惜,葉藤對這些並不在行,只純粹地當景色欣賞。

一路走來,她只弄了不少一看就很有韌性的草蔓而已。

這種輕松的走路速度自然與原主埋頭跑的速度不能比,要慢上不少,直到天黑下來,他們還有小半段路沒有走完。

一天走下來,葉藤對山裡的環境也沒那麼害怕了,大著膽子尋了個樹洞,再燃起一堆火堆,便抱著秦嘉寶湊合著休息了一晚。

天亮後,葉藤直接啃的鮮冬筍。

她昨晚睡覺前便將其埋在火堆底下,挖出來剝了外殼就能吃。

至於秦嘉寶,吃的就是魚糜加水煮熱後的魚糜湯。

雖然因為沒有鹽的緣故,味道應該不咋好,但是小家夥一點兒沒嫌棄,很給面子地吃了個精光。

收拾一番再次上路後,葉藤走得稍微快了點,中午前便出了山林。

讓她沒想到的是,原本以為應該已經走遠的流民大軍,居然仍然停留在這一片區域。

倒是省了她追趕的功夫。

但是……

這情況很反常,葉藤也不敢貿然出去,便小心地藏在山林外圍,藉著樹木的遮擋,慢慢接近流民大軍。

此時,在流民大軍中後段,有個用樹枝枯草搭的臨時窩棚裡面,一位二十上下的青年,雙手揣在衣袖中,全身縮成一團,對這裡的其他人道:

“爹、娘、大哥大嫂,不管往哪走,總得有個章程不是?這天越來越冷了,總待在這野外也不是個事啊。”

說話的青年,正是葉藤預備著將秦嘉寶送過來的崔家老二,崔柏。

崔柏問的問題,也是其他流民都在愁的,同時也是流民大軍滯留在此的原因。

就在原主為逃避徐氏兄弟的欺負,跑進山林中時,流民大軍這邊收到訊息。

說是那群殺千刀的叛軍已經被南益王府給剿滅,虞州那邊的諸多縣衙都發出通告,呼籲他們返鄉。

這訊息一傳來,流民們有的歡喜有的哭,很是鬧騰了一陣子,可隨之而來的便是艱難的抉擇問題。

對於這些流民來說,返鄉當然是上上之選,離了家鄉的人就如無根之浮萍,誰也不想這樣。

可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他們已經逃難了兩個月左右,而且現在已經十一月底,小雪都過了。

這時候往回走,可就不是兩個月的事情了。

即使不考慮返鄉後無糧的問題,他們剩餘的糧食就絕對撐不了那麼久。

再就是禦寒的衣物,也不夠。

若是返鄉,他們有很大的可能在半途就會餓死或者凍死。

可若是繼續前行,往哪邊走也是個問題。

繼續往北,差不多七天就能到達利州嘉元縣。

有一部分流民認為,利州、虞州同屬於南益王的封地,去嘉元縣更好。

南益王在民間的口碑不錯,遭難後,人們便下意識地往南益王府所在的利州跑。

與虞州接壤的利州嘉元縣就在眼前了,回頭路不能走的情況下,他們不想放棄這根救命稻草。

可同時,也有一部分跳出來說,往北不如改道往東,去梓州青陽縣。

理由嘛也很現實,這次利州雖然沒有受災,但是南益王平定叛軍用的錢糧絕對是從利州抽取的。

如此一來,利州哪裡還有錢糧安置他們?

而梓州青陽縣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是富縣,有的是糧食。

最主要的是,從這個地方去梓州青陽縣,他們只需要再走三天左右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