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到,這個小箱子原來是十分精緻的,只是由於浸泡在水下多日,表面上有些泥沙和水藻,只是用清水沖洗之後,那些附著其上的雜質逐漸剝落,彷彿時間倒流,小箱子逐漸顯露出它原本的模樣。

開箱現場的只有方如今、戴建業和許世傑三人,其餘的行動隊員一部分在警戒,另一部分則在休息。

對於他們而言,這次的任務已經完成了,至於箱子裡裝的是什麼東西,那是長官該關心的事,跟他們關係並不大。

戴建業看看方如今:“組長,請退後,我來開。”

許世榮老謀深算,保不準這箱子內有危險。

方如今聞言,微微點頭,在處理這類未知事物上,戴建業的經驗與直覺遠勝於他。

於是,他緩緩後退,給予戴建業足夠的空間,心中默默祈禱,願一切平安。

戴建業小心翼翼地開啟箱子,所幸並沒有遇到任何的危險。

只見箱子中靜靜地躺著一支密封的酒瓶,仔細看的話,瓶子是被固定在箱子底部的。

戴建業繼續開啟瓶蓋,因為是密封的,著實費了一番工夫。

而瓶子中只有一把用棉布包裹著的鑰匙。

方如今輕輕接過鑰匙,見其大概小拇指大小,十分的精緻,上面沒有任何的標誌。

“許世傑,你見過這個鑰匙沒有?”

許世榮費盡心機,將這麼一個小小的鑰匙藏在水下的墓道之中,一定有其深意。

許世傑搖頭表示自己並不知道。

方如今再次打量這把鑰匙,問:“你大哥生前最信任的銀行是哪個?”

有了在臨城錢莊和銀行尋找線索的經驗,方如今大致判斷這把鑰匙應該也是屬於錢莊或者銀行所有。

許世傑幾乎沒有任何的遲疑,便回答:“金陵關!”

在下關江邊路與大馬路的交叉口,越過老客運站候船室,巷口就是一座氣勢非凡的樓宇:平面呈“凸”字型,鋼筋混凝土結構,高三層,半地下室一層,中間有六根巨大的愛奧尼亞巨柱直達二樓,頂部有一個八面體的鐘樓,四面開窗。

主樓基座為花崗岩,牆壁為水刷石面;一層為拱形窗,二、三層為長方形窗。

整個建築給人以凝重、豪華、壯觀之感,代表了晚清時期下關開埠後人們對建築藝術的高度追求。

這便是許世傑口中的“金陵關”。

自從南京被列強強行開啟國門之後,西方經濟文化迅速滲透。

隨著下關江邊碼頭逐步修築,並逐漸林立,中外海輪穿梭泊港,緊鄰江岸的一些地段便日益興盛起來。

下關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商埠街、永寧街、惠民橋一帶百業雲集,商家鱗次櫛比,成為南京城北最繁華的街市。

民間一直把大馬路與夫子廟相提並論,稱“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

“金陵關”、省郵政大樓、慶華鞋帽洋貨、大西洋鐘錶眼鏡公司等都在左近。

之所以被稱為“金陵關”,除了是大夏銀行金陵分行下關匯兌所辦事處)之外,這裡還做過海關。

“我大哥名下所有的資金往來幾乎都是從‘金陵關’走的。”

一行人趕到“金陵關”,一開始接待他們的是個年輕的銀行職員,因為入職時間不久,對鑰匙的事情並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