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八章 修鞋匠(第3/4頁)
章節報錯
在華外資電廠作為中國電力工業的開端,其主要作用是為外國人在租界內提供生活便利。
中國首座發電廠是1882年由英國商人投資創辦的上海電光公司。
上海電光公司建成後,當時社會反應呈現兩個極端:
一方面,部分國民接受這項技術,意欲推廣應用;
另一方面,一些官員把電燈看作妖術、鬼氣,釋出禁止使用電燈的政令。
因此,中國電氣事業發軔雖早,但受政策限制發展遲緩。
在上海、蘇州、無錫、鎮江等南京周邊城市均已有商辦電廠的同時,近代南京第一代實業家也已經意識到電力技術的作用。
加之對發展電力產業和發展新式電力企業的強烈願望,在南京的外商、官員、實業家等多方均嘗試申請籌辦電廠。
1910年8月,金陵電燈官廠第一臺100千瓦發電機組進行試運轉,情況良好。
宣統三年1911)冬,另外兩臺100千瓦發電機組先後裝竣發電。
至此,金陵電燈官廠的建設工程全部告竣。
當時,該廠有兩條供電線路:
一條從西華門經新街口、中正街今白下路)口到朝天宮;
一條從西華門經大行宮到夫子廟。
兩條線路均以2.3千伏輸出電壓,直接向城中、城南區域供電。當時電燈使用者約數百戶,電燈近萬盞。
但是,隨著南京下關碼頭船運和商業的發展,對電力的需求與日俱增。
南京電燈廠前清金陵電燈官廠)因設在西華門,加之功率有限,且時因燃料中斷,原有電燈廠已不能滿足用電需求。
於是,有了在下關開設分廠的籌劃。
1920年隨著裝配一臺美國通用電氣公司1000千瓦汽輪發電機組的下關電廠的投入使用,南京城北用電問題解決。
但是隨著南京成為民國首都之後,大量的政府機構成立,城市建設如火如荼進行,給南京的電力供應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儘管僅是西華門的本廠每晚就發電4000餘度,耗煤29噸之多,但電力供應依然不足。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難題,決定對“下關發電分廠”進行擴建。
可即便如此,城市還是會時不時地停電。
十年前,南京的新式大樓拔地而起。
尤其是城市中央中山大道兩邊的政府大樓,往往採用傳統建築外觀搭配鋼筋混凝土材料的建設方法,只用了幾年時間就形成了一片現代化建築區。
在這條主幹道的西北側,還有包括山西路、頤和路在內的公館區、劇院區,採用的是全西方風味的建築。
但這就是南京的達官貴人和外國訪客能走到的最邊緣了。
從這個區域再往北去,是一望無際的連片貧民區。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經費有限,軍費仍然是花錢的主力。
為了向國際社會展現國府氣魄,老頭子還要求把錢用在政府大樓這個“刀刃”上,市政經費更加捉襟見肘。
以至於這些貧民區,魚龍混雜,破敗不堪,只有那些最有好奇心的上流人士才敢像看珍稀動物一樣地去那裡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