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科夫深知防禦的重點在東北方向,而不是易攻難守的西南方向。因此在視察完兩個團的陣地後,對庫裡申科說:“庫裡申科將軍,我還是那句話,德軍如果要對你們師的防區展開進攻,他們的進攻方向絕對是北面,而不是南面。”

雖然庫裡申科的心裡對索科夫的這種說法不以為然,但嘴上還是要附和:“您說得對,司令員同志,我們會把主要的防禦力量用在239高地上。”

索科夫並沒有察覺出庫裡申科語氣中的敷衍,而是繼續問道:“你們的炮兵團部署在什麼位置?”

庫裡申科向四周張望了一番,隨後指著一個方向對索科夫說:“在那裡,司令員同志。我們的炮兵團部署在那邊的森林裡,炮兵陣地建立在森林裡,不容易被敵人的偵察兵發現。”

“佈置在那裡的炮兵陣地,可以用炮火封鎖239高地的正面嗎?”

“額,不能。”

“那炮兵陣地要重新部署。”索科夫得知炮兵陣地的火力,無法封鎖239高地的正面,便吩咐庫裡申科:“務必確保火力能封鎖239高地的正面。”

“司令員同志,恕我直言。”庫裡申科覺得如果調整了炮兵陣地的位置,那麼對另外兩個團的炮火支援就會減弱,假如德國人真的從西南方向發起攻擊,炮兵團就很難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炮火支援,因此他覺得自己應該提醒索科夫這一點:“假如把炮兵部署在能用炮火封鎖239高地的正面,那麼對另外兩個團的炮火支援,就會大大地減弱。”

索科夫也不想和他廢話,只是簡短地說了一句:“庫裡申科將軍,難道您不知道上級的命令是用來服從,而不是用來討論的嗎?”

“知道。”庫裡申科立即意識到,站在自己面前的這位年輕的將軍,是自己的頂頭上司,就算他下達的命令是錯誤的,自己也只能無條件地執行。便硬著頭皮說:“司令員同志,我會盡快命令炮兵團調整炮兵陣地的位置,確保能直用炮火封鎖239高地的正面。”

見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經達到,索科夫點了點頭,便向庫裡申科告辭,乘車返回自己的司令部。

等索科夫離開後,庫裡申科回到了自己的指揮部,怒氣衝衝地說道:“司令員同志是糊塗了嗎?居然讓我們把主力部隊從易攻難守的地方,調到易守難攻的239高地。難道他不知道,一旦我們把防禦重點轉移到了東北方向,敵人就有可能趁機從西南放棄進攻。到時他們就能憑藉強大的裝甲部隊,輕鬆地突破我軍的防線。一旦西南方向的防線被突破,堅守在239高地的部隊,就會成為德軍包圍下的孤軍。”

政委阿法納西聽完後,倒是沒有表態,畢竟他是政工幹部,而不是軍事主官,對軍事上的事情,他沒有什麼發言權。

而參謀長西多林聽後,則謹慎地說:“師長同志,我曾經和司令員做過搭檔,對他的性格很瞭解,他既然說德國人有可能選擇我們防線的東北方向做突破口,那麼這件事大機率會成為真的。我覺得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貫徹司令員的指示,對防區內的部署進行相應的調整。”

“參謀長同志,”雖說庫裡申科在索科夫的面前,表現得如同一隻溫順的小綿羊,但在西多林的面前,他還是擺出了師長的威嚴:“若是我們按照司令員的命令調整部署,將師的主力從西南方向調了到東北方向,會承擔什麼樣的風險,你有沒有想過?”

“當然想過。”西多林點著頭說:“不過我覺得司令員同志的分析很有道理,在我們的附近有兩支實力強大的友軍,德國人如果想從西南方向發起進攻,就有可能被切斷退路。我想德國人是不會看不到這一點,所以,他們主動向我們發起進攻的可能不大。

相反,第126團堅守的239高地,怎麼看都不想會遭到德軍進攻。但越是這種情況,我們越要提高警惕,以免被德國人打一個措手不及。”

而回到了司令部的索科夫,心中始終有一種不詳的預感。根據他的分析,就算近衛第41師有西多林擔任參謀長一職,但自己的命令要想貫徹下去,恐怕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看到索科夫從近衛第41師回來之後,就一直眉頭緊鎖,斯米爾諾夫連忙關切地問:“司令員同志,我看你好像心情不太好,是不是出什麼事情了?”

“參謀長同志,”索科夫指著地圖對斯米爾諾夫說:“經過我現場的勘察,近衛第41師防區的東北方向是239高地,這裡的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只要擺一支部隊在這裡,德軍就算有一個師,要想透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西南方向呢,這裡是大片的開闊地,可以說是無險可守,所以該師的兩個步兵團都部署在這個方向。同時,炮兵就擺在這兩個團後面的森林裡,隨時能為他們提供炮火支援。”

“司令員同志。”斯米爾諾夫等索科夫一說完,立即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庫裡申科將軍的部署是完全正確的,當初他的方案上報後,我們是經過仔細研究,才批准了他的佈防方案。”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在當時的情況下,你們這樣的部署也許是正確的。”索科夫用手朝切爾卡瑟包圍圈一指,說道:“從種種跡象分析,德軍從包圍圈北面突圍的企圖,很快就要被我軍粉粹。為了避免遭到被殲滅的命運,他們肯定會改變突圍方向,而近衛第41師的防區就是他們的首選。”

“察列夫將軍在什麼地方?”索科夫用不容置疑的語氣對斯米爾諾夫說:“立即讓他到司令部來。”

察列夫這段時間正忙著炮兵擴編的事情,接到斯米爾諾夫打來的電話,不敢怠慢,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司令部。

看到察列夫出現,索科夫和他握了握手,客氣地問:“察列夫將軍,集團軍的炮兵擴編情況如何?”

“不太理想啊,司令員同志。”察列夫滿臉苦澀地說:“雖然我們的炮兵規模已經達到了兩個師,但各種口徑的火炮加起來,也不過一百多門,而且炮彈數量也非常有限。”

“察列夫將軍,這可不行啊。”索科夫想著在不遠的某一天,要利用火炮在239高地的前方,構築一道無法逾越的火牆,僅僅靠一百門各種口徑的火炮,是遠遠不夠的。為了避免將來處於被動,索科夫試探地問對方:“你有辦法搞到更多的火炮和炮彈嗎?”

“這可太容易啊,司令員同志。”對於索科夫的問題,察列夫為難地說:“我軍從庫爾斯克會戰開始,就一直在進行大的戰役。各部隊不光兵員損失較大,同時也損失了大量包括坦克和火炮在內的武器裝備。我們軍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就那麼大一點,要想在短時間內,滿足那麼多部隊的需求,顯然是不顯示的。”

從察列夫的話中,索科夫意識到自己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當時自己的部隊是得到了雅科夫的幫助,不光在裝備數量上能得到保證,甚至還能裝備全軍最先進的武器,這樣才能在與德軍的較量中屢戰屢勝。如今自己指揮的第53集團軍,拉出去對上昔日的那些手下敗將,有一個算一個,都有可能把自己打得滿地找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