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2章 梳理案情(第1/2頁)
章節報錯
“你的意思,他們脅迫兩廣那兩人,就是為了在南邊,牽制住我們的精力、注意力,自己好偷摸將白銀走私到北方,運輸出國境?”
戴老闆看完林默遞來的資料及分析,微微皺眉,話裡的意思也很明白,這件事兒,值得日本人費這般心思嗎?
林默聽完,仔細斟酌片刻,解釋道:“南邊的事兒,其實已經事實上,將國府的大部分精力、注意力牽扯進去。
尤其伴隨紅黨逃竄後,未來不短一段時間,追剿紅黨,與南方各地方勢力周旋等等,註定會將注意力、精力牽扯住。
對方做這些,估計只是想火上澆油,或者暗戳戳使點壞,看看能不能有什麼收穫,還是那句話,他們謀算的那些,是大機率會發生的事兒,他們只是使點勁兒,增加這機率。
還有一點,在查到對方前,是有一段時間空當的,而依據對方接觸人員先後順序,這些人,很可能還在其中使了更多壞,用以牽制國府精力這些。
其中,可能還有指向我們的,當然,行政院的事可能不在其中,我們要更加警惕小心,以免真著了對方道。
至於值不值得,那就要看這件事所能帶來的收益,以及對我們的打擊,不過在這裡,我需要先說明兩個前提。
一個,是國府已與外國政府及租界等商定協調,用限制及關稅等手段,暫時控制住了白銀正當渠道外流的數目。
另一個,國府這邊其他的一些應對舉措,像與國外接觸,準備發行紙幣取代白銀流通等秘密工作,日本人應該是未曾獲悉的。
前者,限制了白銀外流不假,但也打壓了國內銀價上漲,現國內與國際銀價,已拉開不小价差,在百分之二三十的程度,且在迅速被拉大。
這已經是很豐厚的利潤率了,如果再算上,銀價仍持續上漲,購入與出手還有不少時間差,全流程下來,毛利怕有百分之四五十,哪怕各環節及成本分走一半,還能保持二十多個點的利潤。
這也是極大的利潤了,更別說還有著很高的收益預期,更別說,白銀走私,還有體積小,運輸成本及便利性高的優點。
而且資金週轉速度也會很快,最多幾個月,甚至更短,越短代表獲益次數越多,同等時間收益也越大,比較商品貿易與實業,這門生意非常划算。
如果還能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或乾脆先借銀元走私,這就能做起槓桿,做槓桿能帶來的收益率增加不用多說,用暴利形容都有點蒼白了。
所以,這門生意,是包含著巨大利益的,那利益,足以吸引無數人為之瘋狂,我對北邊情況有所關注,這生意已經開始興起了,而且日本人怕早便有所謀算,才剛限制白銀外流,便迅速展開了行動。
至於第二點,因為日本人暫不清楚,我們已另想辦法應對,所以在他們看來,若能將中國白銀大量走私出國境,造成國內銀荒錢荒,能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打擊。
至於打擊有多大,我的初步估算是,如若不想辦法儘快解決,最少會引發一場小規模經濟危機,可以參考類比美國的大蕭條。
別認為小便不嚴重,我們的經濟體量小,基礎薄弱,其所能造成的影響破壞,你把大蕭條對美國府的影響,搬過來,換成是對國府造成的影響也不為過。
到時工廠破產,百業蕭條,民眾失業,生活陷入困境,經濟秩序混亂,繼而社會混亂,最終國府這些年攢下的一點家底,都可能完全搭進去。
而政府層面,必然是財稅收入銳減,這點,之前銀價上漲剛產生點影響,便已顯露苗頭了,到時情況只會更加嚴峻。
而國府奉行攘外先安內政策,眼下安內已取得巨大進展,最硬的骨頭已幾乎等於啃下,那國府安完內自然輪到攘外了,而攘的首要目標自然是日本。
日本人怎麼可能坐的住?肯定會想些法子的,但他們眼下應該還未做好全面侵華的準備,自然只能用其他手段搞破壞。
而相比於直接阻撓安內,破壞國府經濟明顯更划算,而正巧,白銀問題,給他們遞上了一把,攻擊國府經濟的利刃。
不僅有收益,能損敵肥己,還能釜底抽薪,用經濟問題,繼而影響國府軍事行動,攪亂國府安內的程序。
而經濟大受影響,也能阻撓國府投入過多資源,進行攘外籌備,因為國府需要正常開支,以及安內開支,攘外開支基本只能用結餘。
所以,他們但凡減少國府一個子兒的收入,便等於減少了一顆射向他們的子彈,對他們而言,減少的與國府能投入針對他們的資源是等價的,這是非常划算的。
再者,他們走私白銀,不論留下銀這種等價物,還是換回美元之類外匯,最終兜兜轉轉,多數都會落入政府手中,這些是能直接用於參與國際貿易,換回其所急需資源這些,最終變成射向我們的子彈、炮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