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內心深處,他知道,最終只會有一種結果。

就在亞歷山大暗自沉思的時候,他聽到的槍炮聲越來越密集了,而在樓上看去,遠處遙遠的地平線上,開始出現了密密麻麻的黑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些黑點正在以緩慢的速度,向著華沙湧了過來。

他甚至好像能夠看到領頭一馬當先的那些哥薩克騎兵,聽到密集的馬蹄聲和他們腰間佩戴的馬刀咯吱作響的聲音——當然,這只是他的幻想罷了,但很快應該就會變成現實。

隨著俄軍的逼近,華沙城外前沿陣地的起義軍紛紛開火,暫時算是遏制住了俄軍前進的腳步,但是在短暫的停頓之後,跟上前沿部隊的俄軍炮兵,開始向著波蘭人的陣地傾瀉炮彈,這些炮彈還有許多在尖銳的呼嘯聲當中落入到了華沙城內。

隨著炮彈不斷的落下,雖然受到轟擊的只是華沙城內一小部分割槽域而已,雖然並沒有帶來多麼慘重的傷亡,但是卻讓這種末日的恐慌氣氛更增添了幾分,原本就搖搖欲墜的秩序,這下幾乎徹底崩潰。

有少部分人在街上和已經關門的商店當中偷竊和搶掠,甚至還有人在犯罪之後縱火來掩蓋罪證,而大部分市民則緊閉門戶,瑟瑟發抖地呆在家中,等著在一切塵埃落地之後,重新成為沙皇的“順民”。

堅定的抵抗者,反而成為了其中的極少數。

亞歷山大雖然對此感到很悲傷,但是他卻也非常理解人們的選擇——在生死關頭,你不能指望每個人都是勇士,無論剛開始革命的時候他們多麼慷慨激昂,到了真正要面對炮火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只會本能地退縮和畏怯。

如果我還是一個波蘭人,如果我參加了起義,那麼我能夠在這個時候繼續堅持抵抗嗎?他捫心自問,但卻又無法得出答案——

但是現在,這個問題他也無需找出答案,因為他不再是波蘭人,他有著最好的“退路”。

而此刻,就是走上這條退路的時候了。

在隆隆的炮火聲當中,他帶著幾個隨從一起,悄悄地離開了混亂的街道,穿過了一片死寂的城區,悄悄地溜出了華沙城。

華沙很快就要經歷戰火的洗禮,為了自己的安全,他不能留在這座城市當中。

按理說來,此時華沙已經戒嚴,各處的街道都有士兵在把守,普通人是無法離開的,但是亞歷山大一行人手裡有自己的外交護照和華沙政府簽發的通行證,所以一路上居然也暢通無阻。

這段時間以來,亞歷山大幫助許多官員的親人流亡出國,因此他也獲得了相當多的回報和優待,即使在這個危險混亂的時刻,他還是獲得了應有的保護。

在離開華沙之後,他們一行人並沒有向西逃亡到廣袤的鄉村當中,而是悄悄地向東行進,尋求另外一邊保護。

作為法國的外交使節,在這個兵荒馬亂、社會秩序即將完全崩潰的時間點上,儘早投奔到俄羅斯一方尋求保護,反而會讓他更加安全——反正波蘭全境都很快會被俄軍佔領,早點投和晚點投都一樣。

在華沙城外的曠野當中,亞歷山大矗立在原地,回首眺望了這座古老的城市,彷彿是在為它接下來不可避免的命運而默哀。良久之後,他才重新帶著人繼續向東走去。

這一次,他的隨從打出了白旗,以避免被誤傷。

而他們沒有前進多久,就碰到了一群斥候騎兵。

這些騎兵騎術精良,相貌粗野,頭上還戴著厚厚的氈帽,嘴裡說著亞歷山大聽不懂的呼喝,然後將亞歷山大一行人給圍了起來。

而他們也沒有進行任何抵抗,只是舉著白旗,並且示意自己是外國使節。

看到他們沒有任何敵意,騎兵們勒住馬頭,沒有抽出馬刀,有一個留著大鬍子的大漢翻身下馬,然後走到了亞歷山大面前,嘴裡還嘰裡咕嚕地說了幾句話。

亞歷山大一句話也聽不懂,但是他還是鎮定地向對方頷首行禮,然後將自己手裡的證明檔案交給了對方,並且表示要尋求保護。

騎兵看了一眼檔案,亞歷山大也分不清他到底看不看得懂,對方也沒有再說什麼,而是粗魯地用手比劃著示意他們跟著自己走。

看來安全了……亞歷山大鬆了一口氣。

他也沒有作出反抗,跟著對方的騎兵慢慢地往前走,然後進入到了俄軍的陣線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