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塔微微顰眉:“無意冒犯……”

“請說。”

“如果最後的結果有說服力,為什麼您在尼亞行省十年都沒能拿下真正的辦學資格呢?像您這樣年復一年地做試點,一旦失去了一位支援您的官員整個模式就無以為繼……這是不是說明,其實您所謂的‘結果’可能也沒那麼有‘說服力’?”

帕卡特沉默了片刻。

“這就回到了我們最初的那個問題,”帕卡特輕聲道,“您究竟要為什麼樣的指標負責?”

“我暫時還沒有一個太明確的想法,”赫斯塔道,“但我想這個學校首先要教給孩子們的應該是閱讀能力和體能訓練,有了這兩個基礎,後續的教育才能推得下去——我已經聯絡了一批老師,具體的框架等人到齊之後會討論的。”

“那很好。”帕卡特讚許地點頭,“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這兩項能力確實很重要,但同時,孩子的創造力、溝通能力、批判性思考以及——”

“有點虛了吧。”赫斯塔望著前方,“你要怎麼衡量一個孩子的‘創造力’確實被培養出來了呢?”

“這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帕卡特道,“但需要教師的呵護和引導。”

赫斯塔停下了腳步:“不說這些了,您直接給我一個您做得還算成功的案例吧——我要聽一個充滿執行細節的案例。”

赫斯塔看了看錶:“您不用現在思考,我給您一個晚上的時間,明早我會——”

“我現在就可以給您一個充滿細節的案例。”帕卡特輕聲道,“您曾經在第三區的預備役基地待過,是嗎?”

赫斯塔有些意外:“……對,怎麼?”

“通常來說,學校的宿舍應該是按年齡分,”帕卡特說道,“一年級的和一年級的在一塊兒,二年級的和二年級的在一塊兒……但在預備役基地,一個宿舍的四人通常是由四個跨度的預備役組成的。基地總是有意安排幾個不同年齡的水銀針住在一起,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

“因為水銀針預備役的人數很少吧,”赫斯塔道,“我進基地那年,新人就只有我一個。”

“那麼比你高几屆的人呢?”帕卡特笑望著赫斯塔,“她們在基地裡應該不缺同齡人,她們有和自己同級的預備役同住嗎?”

赫斯塔的表情有些疑惑:“我倒是沒想過這個問題,我猜……”

“這是因為第三區的預備役基地率先採取了‘混齡班’的做法,”帕卡特道,“對兒童、以及青春期前後的青少年來說,她們更容易在同齡人中感受到競爭,但當她們處於一個混齡的環境中時,她們卻更容易主動從年長者那裡學習,並承擔照顧年幼者的責任——在這個過程裡,所有人都會得到鍛鍊。

“所以,為什麼要將同齡的孩子放在一塊兒呢?她們有著相同的年歲,在基地裡有著共同的經驗,她們彼此相似,在課業上不可避免地要加入到對彼此的競爭中……即便這種競爭有其益處,它也更容易讓所有人陷入緊張。而不同年齡的孩子之間,因為沒有直接的競爭關係,她們之間的互助行為會更加深入而和諧。

“這就是為什麼基地採用了混齡制的宿舍分管辦法,”帕卡特道,“同時,為了加強孩子們之間的連線,每一個新入學的水銀針還會被分配到一位更具經驗的輔佐官——這些都是為了給預備役們給予更大的安全感。”

望著赫斯塔有些愕然的表情,帕卡特笑了起來。

“您在想為什麼我會知道這些,是嗎?”帕卡特輕聲道,“第三區預備役基地的一系列規章制度,是我和我的摯友們在三十年前共同起草的,起初它只在第三區試行,隨後才慢慢向其它大區的預備役基地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