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兒童開蒙教育是整個文化社會的重要一部分,核心目的就是透過識字,德行的教化,基礎知識的學習,來奠定孩子的基礎。

所以一般有些條件的人,都會聘請一位當地比較出名的讀書人或者是文壇大儒來給孩子開門。

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自古以來有之,且傳承至今。

在富貴人家尤為突出。

越是地位高的家族越會注重子女教育,上到皇子皇女,下到達官貴人,無論是王公將相都是如此。

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所有,並且傳承下去,不讓自己辛苦一生拼來的家業付之東流。

李慎也是如此,口中說的兒孫自有兒孫福,自己這麼大的家業就算他們敗家一些也夠他們揮霍了。

可真的到了實際,李慎也不能免俗,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才,將來開枝散葉,將自己打下來的商業帝國發揚光大,傳承千年。

最好是到了後世,還能夠看到自己的紀王集團。

為此他才會跟太子要人,選擇王元感。

王元感也沒有讓他失望,有著文人的風骨,至於說文采,能夠明經及第,又在弘文館做博士,自然文采出眾。

再看現在王元感拿出來的書籍,已經表明了他的用心。

第一本就是打基礎的千字文,由南朝周興嗣編輯的千字文,在唐朝頗為流行,是為孩童開蒙的最好的書籍。

全文都是以四個字為一句,對仗工整,包涵了天文,地理,歷史等等內容,既學習了認字,又增長了學識。

王元感將一個包裹裡的書一本一本的遞給陽陽,千字文,急就篇,論語,孝經,還有一本禮記。

“小郎君,為學之道,守在修德,你要牢記,德不配藝,必遭其累,待人以仁,處事以信,不可趨炎附勢,見利忘義,

遇弱不可欺,遇強不可眉,心中長存浩然正氣。

若德行有虧,縱學有所成,亦為君子所不齒,難成大器。”

這是王元感對陽陽的訓誡,是拜師儀式的流程,師者回禮之是對弟子的忠告和贈言。

“弟子謹遵恩施教誨。”陽陽將手中的書籍遞給一旁的婢女,然後對著王元感躬身行禮。

他這些規矩,昨日武媚娘都已經教過了,雖然他只幼五歲,可平時的表現一點都不像是五歲。

武媚娘本來還挺擔憂,可後來聽藍玉兒說,紀王小時候也這樣之後,也就放下心來,看來是隨了他爹。

而夕夕,別說是隨爹,連她媽都不像。

李慎看著自己這麼懂事的兒子,老懷欣慰,就差一點老淚縱橫,兒子長大了,懂事了。

再看一旁的夕夕,雖然乖巧,可太過鬧騰,就跟孫猴子一樣,站在那裡東張西望,滿臉寫著不耐煩。

她是巴不得這個無聊的遊戲趕緊結束。

輪到夕夕,王元感跟對陽陽一樣,一本一本的書遞了過去,夕夕小眉頭皺著,不情願的接了過來,然後又遞給身旁的婢女。

除了給陽陽的那些書之外,還多了兩本,一本為女孝經,一本為女誡,這是女子專門要學習的女德書籍。

別說是李慎的女兒,就連李世民的女兒也得學習。

“小娘子,學之一道,貴在勤勉,最忌心浮氣躁,淺嘗輒止,這樣終難成器,須勤學苦練,戒驕戒躁,晨昏定省,不可懈怠。”

王元感再次對著夕夕訓誡道,不過他心中也並沒有要求那麼高。

看這個女弟子的樣子就知道,一定是從小被紀王嬌生慣養,放縱慣了,

他也沒有指望夕夕能夠學到什麼程度,女子將來都是要嫁人的,以後誰娶了紀王的女兒,要比娶公主好多了。

至少以紀王的財力,嫁妝肯定不會少,榮華富貴是肯定的,弄不好紀王在給女婿謀個一官半職,也算是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