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連續暴曬四五日,基本上就可以收了。

李昭看著已經開始鋪設好的木板,搖了搖頭:“可惜沒有水泥啊。”

他很想將所有的東西都弄出來,但不現實啊。

水泥那些東西他只知道一個大概,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成功的。

肯定要做好失敗無數次的準備。

那玩意是要燒錢的。

李昭現在還沒那麼富有,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基礎還不夠好,民眾的支援力也還不夠。

所以,他現在就算是有想法都只能先壓制,當前主要的工作還是搞錢,搞糧食和基礎基建,爭取讓更多的人進入他的迴圈體系。

只有當基礎群眾紮實後,後續的工作就好開展了。

“王爺!”

李昭也笑著和他們打招呼,走向自己的營帳。

糧食收割、脫谷、暴曬之後,就是收糧和提取大米了。

不過,後續兩步都是非常麻煩和繁瑣。

現在驅除穀物之中空殼、雜物、雜草和鬚子,都要採用揚拋法。

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非常大,難怪現在的武國百姓一年也就只能夠種植一季稻穀。

時間不夠用。

現在的稻穀成熟週期都在五個月左右,可不像後世的雜交水稻三個月就能成熟。

收割、攤曬、除雜物、去殼,這一套程式下來,大半年的時間就過去了。

還怎麼種植第二季糧食?

李昭拿起了筆,在紙上開始畫農具三件套的第二套:風車!

在李昭小時候,經常幫著家裡收稻穀,稻穀之中的雜物都是用“風車”這個神器,這玩意兒各地的叫法都不同。

隨著後時代的技術進步和發展,風車這種東西沒多久就被淘汰了。

李昭瞭解過,這個時代還沒將風車研究出來。

任何在古代出現過的高科技產物,都是非常牛逼的存在。

那些東西或許在很多現代人看來不值一提,但對於古代來說,就是劃時代的東西。

在脫谷、攤曬之後的清理程式上,李昭是能節省時間就儘量節省。

時間對於他來說,實在是太寶貴了。

李昭花了足足一個時辰才將設計圖搞定,立即帶著設計圖去找正在加班加點製造打穀機的龍木匠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