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多的就是這些有經驗的老師傅。

李琰希望他們能夠活的久一點,至少要無病無災,壽終正寢。

但希望終歸只是希望,在如此繁重的活兒中,受傷是在所難免的。

如何保證他們以後能過得好些,這個問題李琰沒有答案。

他身為這個時代的人,能夠動惻隱之心,已然十分難得。

不可能每個人都像李昭這樣,會為以後這些人的退休做考慮。

其實,交州學院附屬學院就是一種退路。

孩子們的成才,不一定是非得讀書。

但如果能讀一點書,認識一點字,那自然是最好的。

剛開始的時候,就不能要求過高,一旦調子定的太高,又達不到的話,那是很容易就喪失信心並且完蛋的。

因此,李昭的理念,李琰都是認同了。

學院這件事,李琰一直都在盯著。

同時,也準備將主幹道的路,開始建設。

現在,他李焱是最不缺少錢財和糧食,糧食甚至多到吃不完。

不過,他也是知道李昭一直都在給其餘人援助糧食的事情。

他為何不做?

一是因為他沒有這個義務,或者說,他有其餘的打算。

二是李昭曾經給他說過,蜀州是糧倉,是關鍵,和交州屬於一明一暗。

既然交州在明瞭,那麼蜀州最好在暗,以備不時之需。

任何時候,都要有兩套準備方案。

三是,既然國戰已經定下,那麼蜀州靠近西北部,算是重要的中轉樞紐。

往後,蜀州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地位,還會攀升。

假如蜀州本地的貨物都不齊全,甚至是儲備亂了套,一旦有大批次的商貿商人進入,會對蜀州造成極為嚴重的衝擊。

這種事情,不得不防。

當然,最後一點也是李昭和李琰商量好的。

萬一他交州支援不過來了,那麼靠近蜀州的兗州和西北宜州,就得靠蜀州支援。

但只要八皇子李青和大皇子李隆沒有求救,蜀州暫時就不要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