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總有刁民想要搶朕的紅包 第四十二章 只要教化有功必得秩序垂青(第2/2頁)
章節報錯
太浩位面外傳援權法術:昏睡術/符、僵硬術/咒
紅包倉庫:40個法器(等級不一)、十二品韻材料1102、七信韻材料17、一些位面特產234、神極烙印材料2。
外存物品:30個法器(等級不一)、職晶10枚(空白)、品晶200萬枚(滿、等階不一)、昏睡符20枚、僵硬咒15枚。
紅包陣對於魏賢而言是不陌生的,雍資料庫裡面有詳細的記載,而魏賢還親手修復過幾個紅包陣。因此,佈置檔次更低的“教導陣”,雖不能說是手到擒來,卻也是信心十足的,前提是材料必須充足。
品韻材料就是指含有“禮義廉恥、德才望憂、思詛辱怨”十二種品韻的物品,來源卻是較多的,比如植物、飛禽走獸、魚蝦海鮮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萬物皆有品果”,但不是說有品果就有品韻材料,品韻材料都是從“品修”中獲得的。
殺死人類品士的話也能得到品韻材料,但很少修煉者會去碰這個禁忌,一般都是去挖墳盜墓,而且都是年代足夠久遠的。基本上是以“千年”為分嶺線,沒超過千年的品士墓是不會有人去盜的,超過千年的品士墓則就很多人盜取了。
受“秩序鍾愛凡人”的影響,修煉者間的自相殘殺是不在“秩序”管轄內的,秩序反而有鼓勵修煉者自相殘的隱藏意味。當然,修煉者自相殘殺時若是波及到凡人,秩序就是悍然出降臨懲罰,所以說,修煉者,特別是品士、職士的底層修煉者是很苦逼的。
魏賢的品韻材料是他遊歷位面時收集到的,人骨什麼的也有,倒不是他挖墳盜墓得來的,而是憑藉有名無實的“遊蕩極君”坑蒙拐騙所得。
由於“地理特殊性”的存在,就使得每個區域的教導屬性有所不同,就拿雍位面的“德州市”來說,它的地理教導屬性就是“德”,換個“禮”的話,搞不好就會發生地理屬性的衝突。
因此,教導之功固然賞的多,卻也不是任意可為的,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實在是太多了。
當然,在擁有龐大資料庫的魏賢面前,小河縣的地理屬性早就被研究清楚,它是屬於“怨”品的地理屬性。
“有禮之人、有義之人、清廉之人、知恥之人、德高之人、有才之人、厚望之人、忍辱之人、不詛之人、無怨之人、無憂之人、擅思之人”,即為“十二品凡人”。
小河縣的地理屬性是“怨品”,那教導陣形成之後,小河縣的人就是“無怨之人”,也就是天性樂觀開朗,不會怨天尤人。要注意的是,小河縣的人指的是戶籍在小河縣,並且人是在小河縣境內的,背井離鄉者或是外來人口,則不屬於“教導”範圍。
這也算是教導陣的缺陷之一的,若是“六七紅包陣”的話,則就是地域性教化,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來人,只要是處於地域範圍內,就都會受到“教導”。
因此,要佈置“怨品教化陣”需要的就是對口的“怨韻材料”,然後就是陣眼的佈置,“六極、七信、八部、十二品、七十二司”,這五個數字的影響可以說是全宇宙的。很多體制都是按這“五”個數字進行的,而符、咒、陣等等也同樣受這五個數字的影響。
受小河縣地理條件所限,也就是地圖上標畫出來的27個紅圈,讓魏賢只能跳過“化怨七十二柱”,轉為“化怨十二池”。倒不是說72柱的教化能力更強,數字越大威力反倒是更小的,主要是“七十二柱”便宜啊!
同等教化效果下,在十二池跟七十二柱面前,當然是選“七十二柱”,不僅便宜,在佈陣方面也簡單了很多。不過,小河縣適合“怨陣”的地方只有27處,72是別想了,從中挑選12處倒是可以的。
材料準備好,地點挑選好後還不能馬上佈陣,因為“陣”是需要維護的,不是說把它建設好後,它就可以自行運轉。因此,魏賢還需要找到當地的土地公,土地公位卑而權重,但這個權僅僅是指能夠直達天聽,也就是能跟“太浩”彙報,所以,很多時候也是沒有什麼卵用的。
相反,正因為有這樣直達天聽的權利,反倒是讓土地公們倍受排擠與責難,很多時候,一些散職的職士都敢“跺腳”喊“土地公,滾出來”。當地的土地公還真不敢不出來,乖乖的滾出來聽從“散職”們的吩咐。
當然,這些土地公都是鄉間村落的底層,誰敢在縣城裡跺腳喊一聲“土地公,滾出來”?掌管一縣的部君副肯定一腳踹死丫的。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國家大小,八部七十二司都是完善存在的,但國家下面的市縣鎮卻不是面面俱全的。
就拿小河縣來說,此縣大佬是西方魔君副,但這位魔君副的本職是“群星列宿”的副部君,土地司則是屬於“三山五嶽部”。因此,星宿部魔君副只能算是兼管土地公,而本人並非土地司的專職。
小河縣地面上發生什麼事情,土地公們會做兩份報告,一份直接交給太浩,一位交給魔君副。魔君副看完就做簽下“閱”字,然後存檔,轉交河東市的大佬,而魔君副要“閱”的不僅僅是土地,還要山、河、林,以及門、床、桌等等,事情繁雜卻又不能疏忽。
不過,很多位面的“祀所”都不健全,特別是現代科技文明的位面,就拿“廁所”來說,古代的茅廁都會有“祀所”的,也就是有“廁職”。別不拿“廁職”不當“使君”,廁職使君要是發起怒來,凡人別說便秘,拉稀脫腔都是可能的。
同樣,別不拿“門職”不當“使君”,門職使君要是生了氣,門進不去還是小意思,直接被門夾死都是可以的。
部中有司,司中有行,部與司都是大衙門,行才是具體到各門各戶的。
話題扯回來,由於魏賢幹掉了旬巴,從而牽扯了二十幾位小河縣的土地公,這個情況,魏賢也從魔君副那裡獲知。但魔君副也說不需要擔心“怨池陣”的建設,等待“職位”的職士實在是太多了,土地公雖然是苦逼的職位,卻仍然是很多無職的職士要去搶的。
祀所是實名制的位面通道,想要冒名頂替從而藉助位面通道的漏洞是不存在的;因此,新任土地公拿到“職牌”後就立即上任,倒也不耽擱魏賢與他們的溝通。
土地公是很細化的職位,一條路就有一位土地,當然,這條路是很早就存在的,就算它年久失修又或是被時間掩沒,只要土地存在,它就仍然在“秩序位面”裡有記載,從而也就有“職位”的存在。
現代城市很多都是建立在古代荒地上,不管現代城市把街名改的多高大上,那地,那路,在太浩秩序裡仍然是原來的名字。因此,上任的土地管轄區也從來不會丟失,不會混亂,他們從職牌裡能得到所有的資訊。
土地公嚴格來說是“情報人員”,他們並沒有事務管轄權力,很多普通去拜土地祀所其實是拜錯了碼頭。當然,若是做了什麼陰虧之事,拜土地祀所就很正確了,土地公一高興就替人把陰虧之事給掩埋了,就象旬巴勾結二十幾個土地公一樣。
換個意思說,魏賢若是跟土地公們關係很惡劣,土地公們就會掩蓋他的“教化之功”,那“秩序”很可能就不知道魏賢有功,也就沒有賞了。當然,土地公們也不是萬能的,魔君副也有彙報的職責,所以說,方方面面都要打好關係就顯得很重要了。
或許會問,魔君副與旬巴有這麼深的私仇,怎麼沒有上報呢?原因也簡單,魔君副沒有掌握到確鑿的證據,而底下的土地公又替旬巴掩蓋,上頭往下一問,魔君副的報告就是捕風捉影,魔君副也就受到責問,所以,魔君副是不會上報沒證實的事務。
魏賢若是有教化之功,這事情就掩蓋不住,一個縣的教化是藏不住了,土地公們若是不如實上報,等魔君副上報了,土地公們最輕是革職,重則地獄司走幾趟。秩序鍾愛凡人,教化凡人就是秩序愛烏及屋,又豈可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