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七)(第2/2頁)
章節報錯
為了堅持大道,不惜犧牲生命,這是值得尊敬的先賢。
可一旦韓岡與遼人的勾結敗露,氣學可就完了。不惜犧牲生命和名聲,順便還將學派的未來給押進去,韓岡有蠢到這個地步嗎?
就是為了權柄,也不需要勾結遼人,他現在離宰相之位只是時間的問題。
“韓三都沒辦法,那這便宜就讓呂惠卿佔了?”
十萬貫不是小數目,由此連帶的損失,現在還算不清楚,但只會更多。章愷看起來已經平靜了,其實依然心痛如絞。本來朝廷只是囿於正統,拒絕承認耶律乙辛的身份,可還是有和平解決的可能,但呂惠卿在裡面作祟,這一下子,大宋與遼國之間再無緩和的餘地,大戰一起,之前在北地的那些投入,都得灰飛煙滅。
“這個便宜就讓呂吉甫佔去好了。”章惇眯起眼睛,笑得開心極了,“等他回來,會知道現在的這個朝堂跟他離開時不一樣了。”
……………………
耶律乙辛之前做權臣的時候,由於不得人心,不得不透過戰爭的勝利來維持自己的地位。
而現在他成了皇帝,反對派也已經給他清除得不剩多少,只要再用些財貨就能維繫住他的人望。
“一手拿刀,一手拿錢,如此便能有人心。”韓岡如是說道。
“然後,”王安石聽著韓岡的話,笑了起來,“玉昆你說,耶律乙辛他不需要歲幣?”
“當然。因為耶律乙辛他有錢!”
韓岡一口咬定,卻又不說明,總是繞彎子,王安石漸漸不耐煩起來,“哪裡來的錢?是仿效玉昆設鑄幣局,還是學了你的錢源論,準備發行國債?”
韓岡正想說話,一陣腳步聲傳來。是一隊禁衛巡視至此。看見王安石和韓岡在說話,遠遠的行了一禮,然後繞了開去。
等他們走遠,韓岡才道:“都不可能。遼國鑄錢一向不多,礦冶也少。而且遼國朝廷,若以信用論,遠遠不如中國。沒有信用,如何發行國債?”
“那玉昆你說,耶律乙辛的財貨到底從何而來,以至於讓他連百萬貫的銀絹都看不起?!”
韓岡依然沒有直接說出來,他反問道,“不知道岳父可曾看過小婿的《桂窗叢談》?”
王安石沒有回答,一雙眸子反射著燈火,牢牢盯住韓岡。
“書中倒數第二卷,是外國的風物,主要是道聽途說。”
“是曰本還是高麗?”王安石問。
“倭國多火山。火山,地之裂隙。地下有高熱,金石化液,如冰下之水,奔湧不息。往往於裂隙處噴薄而上,積於地面而成山。山為金石所凝,故而多礦藏。”
“倭國多硫磺,亦肇因於此。”王安石將韓岡的話接了下去。
他當然記得韓岡在《桂窗叢談》中寫得那些軼聞,韓岡方才的複述與書中有異的幾個字,他甚至還能辨別出來。《桂窗叢談》從題材上只是私人筆記,表面上看不過是蒐羅了一些奇聞異事,以及韓岡對這些事的解釋,由此集結成冊。但實際上,這部書,已經是氣學一脈中的根本教材,
“此等秘聞事關軍國,怎麼能公佈出來?遼人攻曰本,當有玉昆你的一份功勞。”
“當時還沒有火炮。而且更重要的是小婿可沒說。比如金銀礦,以及銅礦。五金之屬,只有鐵最難熔融,而金銀銅則要容易上許多。故而從火山之中湧出的礦藏,少鐵而多金銀。這一條,小婿從來沒在哪一本書裡寫過。但此事小婿去不寫,耶律乙辛佔據曰本之後,難道會不知道?”
遼國礦冶之術,不下於中國,遠勝於那一干島夷。若遼國的煉銀之法用在曰本,一年百萬兩銀,豈是難事?百萬兩銀在手,還有金礦、銅礦,耶律乙辛每年手中能多出三五百萬貫的財貨,他又怎麼會明知道呂惠卿在激怒他,卻還會為了區區百萬貫銀絹,怒而興兵?
“呂吉甫大喊著要攻遼。若是遼人並不因為歲幣來攻,他是準備繼續往遼國境內殺過去嗎?”
有了錢,就有了控制力。如何對付大宋,在耶律乙辛手上就有了更加充裕的時間,戰略上也有了更多的迴旋餘地。而一開始只准備迎擊遼人進攻的呂惠卿,怎麼可能應對得了這樣的局面?
“呂吉甫能不能贏,韓岡不知道。可換成是韓岡,絕不會冒這風險!”
王安石緊緊皺著眉頭,沒有注意到韓岡告辭離開。
韓岡回頭,王安石猶在燈下。
自己說得太多了,可有用嗎?
韓岡搖搖頭,根本不可能!呂惠卿都做到了這一步,已經不可能有退步的餘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