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五)(第1/2頁)
章節報錯
“那賊子果然要篡位了!”
向英閃進帳時神情緊張。
十幾道目光全都落到了他的臉上。
大宋的國信副使面頰被寒風吹得潮紅,急促的喘息著,乾嚥了口唾沫,又慌張的重複道:“那賊子要篡位了。”
帳中無人驚訝。
不論是在遼國,還是在大宋,有多少人不知道,耶律乙辛要篡位?皇帝殺了兩個,太子和太子妃也幹掉一對,他將那個不知從哪裡找來的小皇帝趕下去,自己坐上遼國皇帝寶座不過是遲早的事。
但每一個人的臉色都更加難看。
就算明知耶律乙辛肯定要篡位,卻也沒人預料到他會選在近曰,讓自己撞上。
這是自投羅網。
作為正使的王存臉色灰敗,“確實嗎?”
向英苦著臉:“下官方才看到一隊北兵牽了白馬青牛走過去,往那座土臺去了。”
青牛白馬是契丹祭祀始祖時,必不可少的道具。就像漢家祭祀時所用的太牢、少牢一樣。軍隊開拔時,也會殺青牛刑白馬,以此為祭。
現在遼人拉了青牛白馬,其實十分正常。不正常的是位置。
今年遼國的冬捺缽依然是在上京道永州的永平澱上。此地距離臨潢府不遠,土地乃沙質,草木稀少,而地氣甚暖,周圍有水源,北面又有山巒擋住寒風,適宜作為駐地。所以遼國自立國後冬捺缽便設在此處。而冬捺缽設於此處的另外一個原因,便是在永平澱北側,離此不遠的木葉山上,建有契丹始祖廟。
故老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東行,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這位神人,便是契丹始祖奇首可汗,而那位天女,便是他的可敦——契丹語中的皇后。始祖廟分南北兩廟,一座供奉奇首可汗,一座則供奉奇首可汗的可敦。廟中還有二聖及八子的塑像。
始祖廟設於此地,遼國皇帝的冬捺缽當然也只會放在這裡,等到正旦時,正好可以就近去祭拜始祖。
可木葉山再近也有幾十里路,要用青牛白馬祭祀始祖,也該直接送過去。
難道說這幾天有什麼突然發生的要事需要行軍出征的,又或者說,過年了,要殺青牛和白馬各一匹,來犒賞三軍?
若是如此,往那座高臺牽過去又是為了什麼?
契丹一族沒有久遠的歷史,所謂始祖追溯不了幾百年,過去也沒有什麼禪讓,而是直接動手搶。而已經實際上掌握了遼[***]政大權的耶律乙辛,想要做皇帝,殺了小皇帝未免太粗糙,禪讓就是最好的辦法。
高高築起的土臺,從來不是遼人的風俗,在漢人眼中,卻是熟悉得很。現在連青牛白馬都牽來了,要說那不是禪讓臺,也要帳中上下肯信。
自進入遼境之後,使團上下就覺得氣氛有哪裡不對。只是使團裡面的官員,都是第一次出使遼國,根本無從分辨。但到了永平澱,拜見了耶律乙辛和遼國幼主,居住在千軍萬馬中間,又怎麼可能看不出遼人中的異常,好歹眼睛都不瞎。
“內翰,此事當如何處置?”向英問著正使王存。
大宋出使遼國的使團,無論是正旦使,還是生辰使,都是以一名正使、兩名副使為首。副使分文武,文副使必是自厚生司出身——這是近年才形成的制度——以醫藥通好遼人。之前的幾次出使,文副使全都是厚生司的判官,最早是蔡京,繼而是吳衍。自遼國回國後,蔡京去了御史臺,吳衍晉升為同提舉厚生司,之後的兩任判官,也都各自加官進爵。
向英出身太后家,在厚生司也只是佔個位置,被選入赴遼使團,只是貪慕使遼回京後能得到的好處,另外又對堂兄在河北榷場上的收益眼熱,希望有藉口能去分上一杯羹。可從來沒想過要近距離參觀耶律乙辛篡位的大戲。
“不必自己嚇自己。且繼續看了再說。”王存在嘆氣之後,也只能這麼說。
當來到這裡之後,他便感到氣氛迥然有異。可即便明知道耶律乙辛就要謀朝篡位了,但他們這群使者,也只能幹看著,無法作出任何反應,甚至他們最盼望的,就是遼人上下將他們全都給忘掉。
“季高,辛苦了。”王存對向英道,轉頭又對另一位副使道,“彝叔,使團中以你最擅兵法,麻煩你去看一看遼人的軍勢。耶律乙辛若當真動了異心,遼國不免內亂,其麾下大軍是否堪戰,還要你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