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一)(第2/2頁)
章節報錯
有了後人,才有香火。後人能維持門第,香火才能維持不滅。如果有好機會的話,王中正當然也想留給自己的兒子。
“宣徽既然如此說,中正也就放心了。犬子年幼,辦事也算牢靠,就是在皇城中太久了,不識人情,也該出去歷練一下了。”
“去高麗?”在所有走馬承受的位置中,水師中的這一個,其地位必然排在最前面。沒有經歷的新人,朝廷不會同意。就是他支援也沒用。
“不,去隴西。”讓養子去隴西哪邊都能得到照顧,何必冒險?王中正不會犯那樣的錯。而他又說道,“童貫其實不錯。”
……………………
當天放衙,韓岡與章惇一約好了一起喝酒。
但當章惇聽韓岡提起了今天殿上的議論的那幾件事,章惇便立刻放下了酒盞:“玉昆,你怎麼就同意了朝廷派駐走馬承受?”
“身為宣徽使,既然皇后相詢,韓岡豈有不說上兩句的道理?”
“也可以拒絕啊。”
“子厚兄你不覺得這樣更好一點嗎?天下多少州郡,又有多少走馬承受?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何苦為難自家人?而且……”韓岡稍稍一頓,“難道不是好事嗎?”
章惇沉默了,片刻之後才笑道,“蔡持正該謝謝玉昆你。”
宣徽院過去只拿著內侍的名籍,但完全乾涉不了內侍的人事安排,只能任由入內內侍省和中書門下、樞密院三方扯皮。不過宣徽院終於有了一次成例,不論是不是太上皇后故意讓出來的好處,這塊糖韓岡沒有不吃的道理,雖然說他不想多事,可沒人會嫌手上的事權多。而且從外廷的角度來說,從此就可以更進一步干涉宮中人事。只要形成定例,想要改正就沒那麼容易了。
蔡確有什麼打算,章惇當然知道。前兩天就暗示過了,章惇也表明了支援的態度。
韓岡搖頭,“又不是為了他才做。意外的巧合而已。”
的確沒人會相信韓岡會是為了蔡確的計劃,才會支援在未來設在高麗外島的水師駐地,安排一名內侍做走馬承受。朝堂上哪個會有這麼好心,為他人的好處故意惹上一身騷。
“高麗那邊能不能支撐多一點時間,他們想要朝廷救兵,必須要多守上一陣。”韓岡說著。
“只要不是蠢貨,總會知道往哪裡逃。”章惇這麼認為。等到水師在高麗立足,之後就是全軍巡視高麗海疆的工作了。。
“對了,玉昆,記得你曾經說過,這一回鑄幣,需要大量的金銀。”
“的確是這樣。”韓岡點頭,期待章惇的下文。
“大理是有銀礦的。”章惇說道。章惇從不介意戰爭和混亂,他對自己有著足夠的自信。
“這韓岡可不知道,最好是請熟悉當地人情的官員了來計議。”
章惇點頭:“看來要招熊本回京一趟了。”
“熊伯通什麼時候詣闕?”
“今年秋日也沒多久,現在應該已經從成都出發了。等他到了京城,就可以好好的問一問了。大理的國土、人口和銀礦,都少不了。”
朝中說到隴右、河東兩地軍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韓岡。荊南軍事必然是章惇。廣南有變,章惇和韓岡都會是被諮詢的物件。河北若要禦敵,郭逵會第一個被考慮。至於橫山以北,軍政二事,呂惠卿是解決問題的不二人選。
這就是專家!
而西南,無論是夔州路還是成都府路,最有發言權的必然是熊本。至於曾經領軍平叛的王中正,就算是平定了茂州,兩府之中也沒什麼人會對他的見識有信心,至多在征戰時將他派去做個主帥,再以一二名將為副,一般來說就不會敗了。
西南夷這幾年從來沒安生過。王中正上一回去救火,也不過是滅掉一處。剩下的想要好生治理一番,必須找個心狠手辣的人物去解決。
“說到大理,玉昆,你當記得韓伯修吧?”
“韓伯修?”韓岡當然記得,但這跟之前的大理國離得也太遠了,“司馬相如和藺相如什麼時候成了一家人了?”
章惇笑了起來,“大理國、大理寺,不就是這麼聯想到了嘛。”
伯修是字,晉卿為本名。朝中刑名第一的大臣,與韓岡同姓,正就任大理少卿。章惇就是從大理國聯想到大理寺,繼而扯到他的頭上。
給韓岡的感覺,就像是後世的政務官和事務官。擔任正職的政務官隔段時間就換一個人,而實際主持衙門運作並處理公務的事務官,則是牢牢坐在位置上,多少年都不動彈一下。
就跟薛向在朝廷財計上的地位一樣,韓晉卿在刑名上,也是朝中無人可以替代。同樣並非是進士出身,卻也一路順順暢暢的做到了大理少卿的位置上。之前因陳世儒案出外,但轉眼就又被調回來了。那麼多訴訟要裁斷、大辟要複核,他不在朝中的那段時間裡,大理寺上下都是叫苦不迭。在壽州知州的位置上還沒滿半年,就重新做回了大理少卿。
這一位可是在大理寺、審刑院這兩個最高法律機關做了幾十年的老行尊。二十年前,王安石曾經為了鬥鶉一案在京中跟同僚爭了天翻地覆,那時候,韓晉卿就在大理寺中,議論王安石用法失當。之後阿雲案,韓晉卿又是在審刑院參與共議。到了現在,則是從權少卿做到了少卿,之後說不定還能做到正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