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

楊戩在心中默唸著,也看見天子在沙盤上寫著。

現在想想,韓樞密想要說的就是這兩個字吧。

想不到小小的尺子和錘子之中就蘊含了這麼多的道理。

把握到了重心,看似匪夷所思的事,其實也很平常。關鍵就是要抓住其中的道理。

伊尹對商湯說‘治大國如烹小鮮’。

毛傳曰:‘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淮南子》《韓非子》也都有提及。

就是唐明皇也曾作註解:‘此喻說也。小鮮,小魚也,言烹小鮮不可撓,撓則魚潰,喻理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亂,皆須用道,所以成功爾’

以烹小魚喻治大國,這是楊戩之前在宮中上學時學到的。而現在韓岡豈不是在用重心之說來比喻治事?找到重心,便能舉重若輕。

楊戩自問是明白了韓岡的想法。

上古賢人都喜歡做比喻來規勸帝王,藥王弟子難道不正是跟他們一樣?可謂是用心良苦啊。

從他這個小小宦官眼中,王、程兩位,看來遠遠比不上他們的後輩晚生。

楊戩的眼中,官家也在沉思著,在蘇頌走後許久,他才又開始寫字:‘棋盤……’

楊戩會意,讓人去尋答案。

結果讓楊戩瞠目結舌,聰明的太子歪著腦袋迷糊了起來,而天子,則又是久久不動。

遠遠超過想象極限的數字。開始時僅僅是一粒兩粒麥子,在六十四倍……呃,六十四番之後,就變得龐大的難以相信。

楊戩心中明悟。

這同樣是勸誡。

鄉里的高利貸中常有倍利,逼死人命無數。楊戩幼年還沒進宮時家境貧寒,對此深有體會。

想一想,只要借一文錢,六十四年後,就會變成大宋幾百幾千年的稅入都抵不過的鉅額債務。

而正常借幾貫錢,也不要六十四年了,三五年就能逼死人命。

這又是在諷喻天子,該抑兼併,減民貸啊。這也是讓在宮闈內長大的太子知曉民間疾苦的唯一辦法了!

朝有賢良,家國之幸。

在崇敬和激動中,楊戩又看見趙頊在沙盤中划著:

‘明日,招韓,經筵。’

韓岡的下一堂課,本應是放在兩天之後。

並不是趙佣的課程安排不合理,而是王安石、韓岡這樣的重臣,讓他們天天給太子上課根本不現實。至於程顥,因為另立道統的緣故,他來上課的次數,也被王安石壓著,不可能更多——據說其中還有不得皇后認同的緣故。

大部分時間,教導太子的工作都是交給資善堂中的其他教師。從地位最高的王安石,到最下面的小黃門,在資善堂中任職的多達近百人。禮儀、射術,甚至《論語》等經書的背誦抄寫都是另外有專人負責。在韓岡回來之前,算學課也是另外有人來上,趙佣這麼點大就學會了百以內的加減乘除,皇城中長大的宦官,其中允文允武者所在多有,也足見皇家教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