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14)(第1/2頁)
章節報錯
韓岡是辛苦做事,積功走上來的。所以一直以來,看那些走言官路線的大臣,並不是很順眼。
舊年黃河決口,改為東流,致使水患頻頻。朝廷準備整修河防,向群臣徵求意見。司馬光連番上奏,朝廷見其在水利上說的頭頭是道,便決定讓其都大提舉河防工役,按他本人的提議去主持修築河防工事。然後呂公著便說,這非是優待儒臣之法——‘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而司馬光卻也沒有主動自請上陣,倒是之後接下了檢視河防利害的差事。
也就是說,所謂儒臣只需要叉著腰說話,不需要做事。監督可以,做事就免了。要是一定要派他們去做實事,那便是‘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
但新黨的幾位核心皆是做實事出身的。王安石、呂惠卿、章惇都沒做過御史,韓岡也是一樣。都不是靠嘴皮子罵人出頭的。
這就是為什麼他對新黨多有認同的緣故,好歹是做事的。不做事永遠都不會有錯,更是可以站在幹岸上笑罵由心,但做事的官員,怎麼都能被挑出刺來。
韓絳聞言也是怫然不悅:“非是為商人,而是為國事。否則我等又何須勞動聖駕,在崇政殿中為此事議論?!”
李清臣張口便道:“難道這幾日齊雲、賽馬兩社裡爭的不是國事?”
李清臣徹徹底底的不給宰相面子,韓絳臉色發青:“那是商人無知,難道讀了聖賢書後還不知道以何為重?!”
“可不只有商人!”李清臣駁得更快。
李清臣與韓絳一爭起來,韓岡也就好說話了。他站了出來打圓場,“相公,臺丞,且聽韓岡一言。”
韓岡開口,李清臣立刻退了一步,不再跟韓絳爭執,只是暗罵韓岡狡獪。他也不想頂撞宰相,而且要是蔡京事後說願為國事犧牲一下,他到時可就是要枉做小人了,但韓岡特意當眾點出蔡京的官職後,他就必須要出來維護御史臺的權威,否則便無法服眾。
韓絳則很直接的皺起眉頭,方才韓岡將李清臣逼出來,殿上的宰輔可都看出來了。
他轉身對向皇后一揖,“殿下,以臣之見,這一回除非是宰執出使,否則耶律乙辛也只會見上一面。遣出來商談的,當也不過家奴一流的人物。雖為國事,遣一良臣去應對家奴亦未免過當。終究還是得讓商人去談。商家的事讓商人談最為合適,就算失敗了,或是傳出去,也不損朝廷體面。”他看了看殿中的宰執,“至於取信遼人,不如遣一老成穩重的貴戚,任職厚生司,讓李明德作陪,去一趟遼國就可以了。”
殿上誰都知道李明德是誰,專為貴人家子女種痘的痘醫,在京中名氣極大。而所謂貴戚,本指宗室,但也可擴充套件到外戚的行列。宗室肯定是在考慮之外,當然就只能是外戚,其實也就是向家人。在厚生司掛個名,能得個好名聲。而且厚生司遣人去遼國,即有前例,也不會惹來議論,而且比任何朝臣更能取信於耶律乙辛——縱使宋人有何詭計,也絕不至於把垂簾的皇后的孃家人丟出來當犧牲品。
可向皇后猶豫了。本來於遼人打交道的商團中,就有家裡人參與其中,但那畢竟是向家另一邊的姻親,好歹不傷顏面。但現在明著要向家人出面,被勾引的壞了門風怎麼辦?而且韓岡是提舉厚生司,外戚絕不可能跟他並肩,同提舉都不可能,該安排什麼職位為好。
她望向宰輔們,希望聽一聽他們的意見。只是兩府諸公卻都陷入了沉默。
韓岡已經就此事明確表態,還是堅持他之前的主張。西府的兩位自然不會去反對,而東府的三人,在李清臣一棒子打掉了所有近職文臣去遼國的可能後,更不打算去冒惹怒整個文官系統的風險。哪個文臣不認為自己很重要?李清臣的話才是他們愛聽的。既然如此,沒必要將髒水往身上攬——一個是士林清議傳些怪話,一個是惹怒朝中文臣,孰輕孰重?誰會想不明白——讓韓岡自己應付去!
作為宰輔,需要考慮的是權衡內外。韓岡的提議真要計較起來也不損國家顏面,正如韓岡所說,與商人們坐下來談的只會是耶律乙辛的家奴,朝廷沒必要去為商人的行為負責。逃亡遼國的百姓、士兵年年都有,朝廷倒是可以去怪罪地方上是否治政過苛,但商人們跑去遼國賺錢,朝廷對此又沒有下文主張,士林再議論,罪責也加不到兩府的頭上,韓岡得先出來為他的提議頂缸。
整件事最關鍵的就是這預設二字!
也就是說,在局勢轉變時,朝廷可以一聲招呼都不打便將繩索收緊。既然已經將繩圈套在商人們的脖子上,宰輔們自然沒有二話。縱然會有些雜音,可哪項政策會沒有反對者。兩府諸公幾乎都是新黨,當年舊黨幾次反撲的海嘯都撐過來了,難道還會擔心一些小風浪不成?
向皇后等了半天,見等不到宰輔們的爭辯,想想,覺得他們應是韓岡的意見是正確的,所以才會預設。既然宰輔們也沒了意見,那麼也必要再多想了。
“這厚生司中任官,是勾當,還是管勾?”她問著韓岡。比起提舉或同提舉厚生司,以管勾為字首就差了一等,勾當則更低一等。跟韓岡平級或相近的提舉、同提舉既是不可能,那麼也就能在勾當和管勾兩個銜頭中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