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第2/2頁)
章節報錯
劉舜卿是朝中公認的名將。否則也輪不到他去守雄州。不過他也可算是韓岡的人,能夠名滿朝野,就是因為在韓岡麾下所立下的功勞。
朝廷調走呂惠卿的人,卻讓劉舜卿繼續留任,韓岡身上免不了會有些閒言碎語。
“讓劉舜卿繼續鎮守雄州。”韓岡的態度十分堅定,“皮室軍不同於南京道的兵馬,即使是一介小卒,說不定都能牽扯到朝中的高官顯宦。現在遼國那邊必然想要報復,雄州若貿然換將,等於是給了他們一個機會。”
“遼人終究還是會來。”張璪道。直到此時,他依然不清楚歲幣之事已經無法干擾遼國決策。
“所以要看呂吉甫怎麼做了。”韓岡冷然。
在已知歲幣無法引動耶律乙辛之後,呂惠卿如果想要引遼人南下,肯定會去幹涉雄州防務。
究竟是悔改還是沒有悔改,只看他接下來會怎麼做就夠了。
張璪又問:“如果遼人當真來攻,當如何處置?”
“若遼人敢於來犯,當然是堅決予以回擊。若遼人舉國而來,就在河北、河東設立宣撫司,以御遼寇。”
“這豈不是讓呂惠卿如願以償?”
韓岡胸有成竹:“章子厚久在樞府,為帥時功績顯赫,若北虜來攻,宣撫河北河東,統括兩路兵馬,此一職非其莫屬。”
韓絳聞言不禁搖頭。他當然清楚韓岡怎麼都不會讓呂惠卿統領河北大軍,可韓岡和章惇之前關係已經疏遠下來,沒想到他還是會支援章惇去河北。但是有王安石在,章惇會不會答應下來?與王安石和呂惠卿徹底決裂的決心,章惇可有沒有?
只是看了韓岡的表情後,章惇心中有了一絲明悟,若韓岡與章惇還沒有達成默契,他是絕對不會貿然主張讓章惇宣撫兩路的。
王安石當年支援呂惠卿,讓曾布叛離新黨,如今又是因為支援呂惠卿,讓章惇也起了異心,眾叛親離,新黨的天下還能支撐幾曰?
韓絳和張璪暗自嗟呀不已,卻沒有反對韓岡的建議。之前可以坐看王安石和韓岡翁婿兩人打擂臺,可如今圖窮匕見,早沒了讓兩人臺下看戲的餘裕。在這件事上,他們要麼支援韓岡,要麼支援王安石,可不論支援誰,都意味著不久之後政事堂中要多上一名新同僚。
韓絳早就與呂惠卿在政事堂中搭檔過,張璪也不是不知道呂惠卿的為人,相對於剛剛擔任參知政事就開始推行手實法、同時將韓絳擠兌得沒處立足的呂惠卿,還是章惇稍微強那麼一點。
他們不指望章惇能如韓岡一般——韓岡意在氣學,除了一干有關氣學發展的職位,其他方面權柄他都無意去爭奪——但只要比呂惠卿強就好了。
“那呂吉甫呢?”張璪問道。
韓岡推薦章惇做了主帥,張璪很想知道,他打算如何處置呂惠卿?
“可為章子厚副手,分司轉運之職。”
韓絳、張璪盡皆啞然,韓岡這是要呂惠卿自己辭職嗎?
政事堂中的三位宰輔用了很短的時間就決定了接下來的對遼方略。
如果不是因為牽涉到了國中政治傾軋,這個決定其實應該更早做出才對。
現在他們還是打算等待遼軍先來攻擊,然後再做出應對。如果等遼人在堅城之下碰得頭破血流,王師再順勢北上,當可輕取幽燕故地。
這是對宋人來說是最好的結果。
政事堂對遼戰略的決定暫時不會公開,會等到遼軍確實攻擊邊關之後,才會去報請太后,公開朝廷的任命。
韓岡需要時間去觀察呂惠卿的行動,而韓絳和張璪兩人,也不希望在遼人還沒有開始以舉國之力來襲時,就設立宣撫司,推動章惇上位。
但章惇身為當事人,不可能聽不到政事堂中的議事聲。
樞密院幾乎是在同時得到了雄州奏報的副本。可對於如何應對遼軍入寇的討論,他們都只能侷限在軍事範疇。甚至如劉紹能的任用,也因為審官西院歸屬於政事堂,而無力直接干涉,只能透過與政事堂宰輔們共議來安排。
章惇當然想握有更重的權柄,所以在聽說政事堂議定的結果之後,心境也難免一陣起伏。韓岡之前只是隱晦的提起,那樣沒落到實處、甚至沒有明確的許諾,怎麼也比不上現在幾乎確定的事實。
如果他在宣撫使的任上能夠成功抵禦遼軍,回來後就肯定升任宰相。不,其實引用韓絳的先例,同時兼任兩路宣撫,統領北地兩路禁軍,不給章惇一個宰相頭銜根本說不過去。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只要接任河北河東宣撫一職,定然立刻就會戴到頭上,這可是貨真價實的宰相。
今年來的第一次,章惇迫切的期待起遼軍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