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東京遼陽府,一貫多見跑馬的漢子唱歌、呼喝,卻很少有朗朗書聲。
但近幾年來,在遼陽皇宮附近的一片修起不久的樓閣中,卻不時的傳出稚嫩的讀書聲。
這是契丹王家的宗學,數百名以耶律、蕭兩家為主的貴胄王孫們在此處讀書。
儘管是新設立的學校,但規模和地位,都是前所未有的高。
連皇帝耶律乙辛現在都來到了這裡,走進了教室中,拉著一名小學生問著問題。
“七乘八是多少?”
答案脫口而出,“七八五十六。”
“八十七除五,餘數是多少?”
小學生想了一下,“餘數是二。”
“從析津府到遼陽府一千五百里,騎馬每天能走兩百五十里,要走幾天走完全程?”
小學生拿起紙和筆,飛快的列了一個算式,然後告訴皇帝:“六天。”
耶律乙辛滿意的點了點頭,笑著道:“答得好。”
旁邊聽考的祭酒和講師如釋重負,悄悄地擦了把汗,提醒圓滿的回答了三個問題的小學生跪下來叩謝天恩,
他們知道耶律乙辛的捺缽回到了遼陽,卻沒想到皇帝如此重視宗學,不僅僅親自來到學校中,而且還不顧尊卑,親自考核學生。幸好問題不難,也幸好被挑到的孩子是個聰明的。
正在他們慶幸的時候,耶律乙辛又選了一名學生,
“大遼有幾道?”
“中土有五京道,外有高麗道和日本道。”
“析津府在哪一道?”
“南京道。”
“認識多少字了?”
“三字經和千字文都學了,國文也能讀寫了。”
“把鋼鐵,煤炭,火槍,火炮,幾個字寫出來。”
刷刷刷,十歲出頭的小學生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寫下了幾個漢字。
幸好,幸好,成績優秀的好學生都在這個班上。
宗學中,依照成績高下,分為外舍、內舍、上舍,這是從南方學來的制度。
現在皇帝所在的,正是上舍生的教室。在耶律乙辛進來的時候,刻意將他引到這裡,才沒讓排在後面的外舍生漏了馬腳。
接連考校過了四個學生,無論是數學、地理、自然還是漢學,每一個都回答得很好。
耶律乙辛大喜過望,回頭便誇獎祭酒和講師,“教得好,是用心了。”
皇帝的一句誇獎,代表著從天而降的好處。
被提過問題的學生,一人一匹綢緞,一串銀錢,外面還有十隻羊。宗學中,沒被抽到的學生,也有一串銀錢——這是從日本挖來的白銀所鑄的新錢。不僅在遼國國內備受歡迎,在宋國那邊,也成了許多人家儲蓄的貨幣。
而這些學生的老師,則是一個高麗婢,一個倭奴,百貫銀錢,百隻羊,五匹馬,此外還有官職和俸祿的加賞。
至於祭酒,更是被賞了一個夷離堇的稱號——雖說如今這個稱號已經沒有過去那麼重要,但依然有著極高的地位。
皇帝親臨宗學,又厚加賞賜,這是向世人昭告他對教育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