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廟堂(四)(第2/2頁)
章節報錯
到了仁宗時,因為西夏叛亂,加之遼人虎視眈眈,為了全力禦敵,又給宰相加上樞密使的兼職。而隨著慶曆和議的簽訂,西事漸漸轉為長期化,宰相兼問兵事的權力,便又被剝奪去。
直至如今,兩位宰相皆是曾經領軍破國的名帥,深明軍事,反而勝過樞密院的成員,最重要的是沒有皇帝干涉,他們就毫不猶豫的撈過了界。
甚至將兩府搬出了皇城,搬進了新修的都堂,美其名曰合衙辦公,實際上,就是為了能夠干預軍事。
但李承之只是笑,卻不搭腔。
順理成章已經許多年了,就是章惇要兼樞密使,李承之兼樞密使,韓忠彥又能如何?
“在下知參政心有顧忌。若參政欲爭短長,開罪了章相,來日恐怕這集賢之位,只能讓與他人。”
單刀直入的刺激,李承之安之若素:“宰相之位,安能私相授受?”
“參政何必如此,參政將接掌相位,此事朝堂又有誰人不知?”
李承之仍是笑而不言。
宰相之位私相授受,這在皇帝親政的時代,這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宰輔任免,要是掌握在宰輔之手,皇帝還有什麼事能干預?別說說話了,連立足之地都不一定能找到了。
就如如今,皇帝無法干預朝堂人事,只是在皇后祖父的喪禮上說錯了一句話,就被宰相趕了回去——而且那句話還不能說他錯了,如果是他的父親、祖父,說了類似一句之後,喪家都得感激涕零的跪謝天恩,而宰輔們也會連篇累牘的讚美聖德無疆。
現在韓岡打算辭去相位,安排李承之接手,誰能說什麼?
李承之算是韓岡的一系。自從他在當年第一次宰輔選舉中,投票站在了韓岡一邊,他就是韓岡一系的第二號人物。
由於韓岡身上的光輝太過強烈,讓李承之黯然失色,一直處在陰影之中。而且韓岡一系的新人又層出不窮,使得李承之在外始終聲名不振。
但韓岡如今按照過去的承諾而辭去相位,能夠在他之後,順利接手相位,又能在都堂之中,繼續發出韓系自己的聲音的,就只有李承之一人而已。
從王安石開始變法,李承之便是變法派的中堅之一,資格之老,並不輸於章惇多少。
之後李承之因為與新黨同仁不合,憤而轉換門庭,在韓岡的回報下,坐穩了十年的參政之位。
除了韓岡之外,韓系之中,誰的資格能比他更勝一籌?
德行淺薄的沈括不行,已經致仕的王居卿不行,遊師雄,黃裳之輩更不行。
韓岡離任後,那個宰相的職位,基本上已經確定交由李承之接任。
門客所說,的確是世人皆知的事實。如果想來說服李承之,只是這些話,遠遠不夠。
李承之等著門客圖窮匕見,拿出真正的底牌,而門客沒有讓他失望:
“但參政可還知曉,章相欲改昭文、史館、集賢之分,為左右二相,分掌各司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