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下)(第2/3頁)
章節報錯
最終,楊汲還是戰戰兢兢的坐了下來。就是在蘇頌的身邊,距離門口最遠的位置上,那也是唯一的空位了。
“人這下是到齊了。子容兄……”韓岡說著,就看向蘇頌。
蘇頌點頭,“玉昆,你先坐。”
待韓岡坐下,他環顧一週,而後徐徐開口:“想必諸位都聽說了,在下蘇頌,還有子厚,玉昆,最近有了個想法。”蘇頌的聲音黯啞,但足以讓廳中每個人都聽得清清楚楚,“廷議之製為玉昆所建,雖無舊規,但行之有年,於國事裨益甚多。蘇頌這兩年,問過了許多人,都覺得有此一事,能集思廣益,以免三兩人剛愎害國,又能平復眾論,不至因黨爭而慢事,為大善之法。”
儘管是必不可少的前奏,但蘇頌也沒有多說的打算,幾句話帶過,“所以近日玉昆與我和子厚就有了將此一良法,行之於天下的打算。州縣流官,不明鄉情,不知人事,倉促間上任,往往為胥吏所欺,若能集當地有望士紳於一堂,為之拾缺補遺,道明鄉里人情過往,為治政安民之補,豈不大善?”
蘇頌稍稍一頓,“而此法,便名之為議會。”他看著韓岡,“玉昆。”
韓忠彥精神一震,立刻聚精會神起來。
是議政重臣的那種議政,還是升斗小民在茶館酒肆中的議政?韓忠彥很想知道,韓岡給予所謂的議員什麼樣的權力?
韓岡點頭,接上去道,“議會議員,贊補州縣,不可為庸夫俗吏染指,必是習儒法,明聖教計程車人方可為之。但人有賢與不肖,士夫自不能例外,故而議員,又必須是得士人之望者可以為之。故而韓岡有一淺見,供各位斟酌。”
韓岡比了一個手勢,幾名堂吏就過來,將一本本活字印刷的小冊子發了下去。
待與會重臣開始翻看,他就略略提高了一點聲音:“縣中議員,需本縣舉人可以為之,本縣秀才可行推舉之事。州中議員,需本州無差遣之進士或諸科可以為之,本州舉人可行推舉之事。”
“縣中議員,自轄下城鎮及鄉中分割槽選出,依選區中丁口多寡而定議員數目,凡三百丁或五百丁可擇一人,若鄉中丁口不足,則歸併至其他選區,議員總數,不宜超過五十人,以免人多口雜,亦不宜少過三十人,以防有遺珠在外。軍州議會,其下各縣監亦是按照丁口多寡而定議員之數,總數亦如縣中。”
“州縣議會每年定例在兩稅前後召開,監察州縣稅賦入庫,並共議下一年度州縣財稅使用。平常時,只要有五名及以上議員提議,便可臨時召開議會,參加人數超過三分之二,所定決議便告有效。州縣審案,議員有權隨意旁聽,有六名議員同議,便可否決斷案結果,交由上一級衙門重審。議員有議政之權,有監稅之權,有否決之權,但朝廷所降諸法行之州縣,議員無權反對。若議員犯法定罪,便須奪取議員之職,終身不可再選。”
韓岡簡要的將冊子上的內容介紹了一遍,最後總結道,“議會之制大略在此。其可行與否,以及細則,還須與諸位共同商議。”
韓岡話聲落下,廳中一時無人接話,只有刷刷的翻頁聲不時的響起。
蘇頌沒拿那本冊子,停了一陣,“這個會,不是朝會,不須擔心御史,諸位可暢所欲言。有什麼疑惑不明之處,也可以放心詢問。”
韓忠彥也只翻看了兩下,便放下了冊子。這種東西沒必要細看。
只要成立了議會,就等於有了集合當地大戶的合法權力,一旦地方齊心,即使章惇、韓岡這樣的名臣下到地方,也只能束手。議員們到底有什麼權力,完全可以靠自己爭取,根本不需要朝廷賜給——當年的節度使,他們割據州縣、自闢椽屬、各擁私軍的權力,難道是朝廷給的嗎?
有意識的是蘇、章、韓三位宰輔的想法。更確切的,應該是韓岡的想法,能另闢蹊徑,想出這一招的,就只有韓岡。
議會不是這一次聚會的關鍵,關鍵的是,議政重臣繞過天子共聚一堂的意義。
若行不軌之事,首先便是要定下名分。以什麼名義行事,就決定了影響力的大小。
如果只是政事堂三位宰相領頭,再多一點,就是兩府諸公同議,也依然無法震懾住所有人,縱使能如陰雲蔽日,還是有可能被一陣狂風吹散。
但若是在京的議政重臣共舉,那就像是泰山壓頂,頑抗者皆為齏粉。皇帝也得退避三分。
而韓岡拿出來的這件事,對絕大多數朝臣來說都是好事,吃虧的是皇帝,得益的則是群臣。
一旦把韓岡拿出來的甜頭吃下去,那就是繳了投名狀。日後政事堂再要領著一眾議政重臣做些悖逆之事,誰還能說不?最多也只是在裡面爭取給自己博得更多的利益。
想明白了這一點,韓忠彥就能知道該怎麼為自己謀劃了。
也不僅僅是韓忠彥,在座的無一不是在官場上浸淫多年,。
有所區別的,不過是敢於不敢而已。
楊汲已經瞭解,但他不敢出頭,兩個眼睛掃視著。
“這讓州縣如何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