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第1/2頁)
章節報錯
點將之後僅隔了一天,侯玄演便和鄭遵謙一道,帶著浙兵前往北平。
越往北走,天氣越冷,等到了畿輔一帶的時候,大雪紛飛皚皚覆蓋千里,一腳踩上整個小腿都陷在雪中,將士行軍的速度再次耽擱下來。
侯玄演乾脆帶兵到大名府中修整,此時山東的兵馬已經從登州陸續透過船隻運送到天津衛登陸。
李好賢調兵遣將,反倒比侯玄演早到北平,和閻應元會師一處。
大明府,中軍大帳內兩排獸面燈柱上,插著通紅的蠟燭。大名府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宋朝時候一度成為四京之一的‘北京’,是“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的雄壯城郭。
可惜的是,建文三年的一場洪水,裹挾著泥沙將大名府永遠埋在了底下。
如今的大名府,乃是在舊址旁新建的,早就已經失去了當初的城高地險、塹闊濠深、鼓樓雄壯和人物繁華。
侯玄演坐在大帳之內,看著從北平送來的情報,關外的老對手從撤出去的那一天就知道,早晚還有一場決戰。
一陣被風吹進來,涼颼颼地灌進侯玄演的脖子,抬頭一看是鄭遵謙,正在撣肩上的雪。
侯玄演問道:“這麼晚了,還沒睡麼?”
鄭遵謙坐定之後,輕聲道:“下官突然記起一件事來,特來和王爺商議。”
“哦?什麼事。”侯玄演放下手中的密卷,抬眼望向自己的麾下大將。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咱們這麼多人徵遼,就算後方錢糧足夠,也很難在這種大雪中運送過來。這一回不比以往,光我們浙兵就不下八萬人,山東、河南、湖廣、陝甘兵馬恐怕不下二十萬,北平還有厚土營十幾萬人馬。靖北、日本都需要錢糧,萬一運輸出現問題,幾十萬人可等不了啊。而且今年大雪這麼厚,來年開春激戰正酣的時候,這些雪一化就是泥濘不堪的道路,根本無法運糧。”鄭遵謙難得想的這麼細緻,自己都感到一陣後怕,匆匆趕來跟侯玄演報告。
侯玄演食指勾起,颳了刮額頭,說道:“我本來將運輜重的事寄託在海運上,但是你說的也有道理,我們鋪開的太廣了。”
鄭遵謙點了點頭,說道:“正是如此。”
帳外寒風呼嘯,就像是野獸的嘶叫,讓侯玄演心煩意亂。他蹙眉說道:“這一年來,我不停地運送輜重給閻應元和夏完淳,甚至同意他們將當地的稅收徵用。但是如今看來仍不保險,我們在遼東苦寒之地,和生於斯長於斯的關寧遼兵和滿洲建奴作戰,今年又降大雪,是我們沒了天時。他們還佔據著山海關,咱們再失地利。一旦糧草供應不上,就怕軍心打亂,我們失人和,就算優勢再大,這三點失去了也很難取勝。”
一連串的勝利,讓侯玄演有些放鬆,今夜和鄭遵謙的一番對話,就像是兜頭一盆冷水,讓他記起了自己北伐後期的治軍方略穩妥。
如今看來,隱患仍在,若是被人一波反攻推平了,重演苻堅舊事,那可就貽笑千古了。
抬頭看了一眼鄭遵謙,後者和自己一樣,愁眉不展,顯然是沒有什麼主意。侯玄演站起身來,走到帳門口,掀開簾子,外面風雪正大盛。寒風像刀子一樣,刮過臉上就是生生的疼,小冰河餘威仍在,今年的寒冬不會遜色前些年。
“事到如今,只有一個辦法,讓天下人皆可參與到此戰當中。”侯玄演沉聲說道。
嚇了一跳的鄭遵謙從椅子上蹦了起來,問道:“王爺的意思是?”
“等我們徵遼完成之後,所得的利益不小,首先是滿清韃子這些年掠奪的中原財富,其次是遼東本身的價值。我們可以調動整個大明的商人,只要完成我們的運送任務一次,就可以領到一個蓋了官印的文書,將來徵遼勝利之後,跟朝廷兌換足夠的好處。”侯玄演說完之後,越發的滿意,眉角一挑自矜地一笑。
“就算是實力不逮,也可以盍縣、盍鄉、或者集中一族之力,共同取之。”
鄭遵謙張著嘴,瞪著眼,目光有些呆滯地說道:“這樣可以麼,百姓們會信任我們必勝麼?”
侯玄演揹著雙手,眼神似笑非笑,問道:“你說呢?”
他有著足夠的自信,如今的朝廷的公信力,不是其他任何朝代能夠比擬的。尤其是在江南,侯玄演的聲望已經到了頂峰,他的話一出就是金字招牌,勢必有無數的實力強橫的商人或者氏族,參與到這場徵遼中來。
侯玄演已經可以想象,舉國運糧前來助戰的場景,讓他孃的狗韃子淹沒在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吧。
關外瀋陽中衛,也就是建奴的盛京,皇太極修建的宮殿說實話十分雄壯。外有圓郭,四方有四個塔寺,方城與圓郭之間有八條放射狀的大街的格局,整個城平面像一個車輪的形狀。
這種格局是依據太極八卦學說設計的,即城內的中心廟為太極,鐘鼓樓為兩儀,東西南北四座塔為四象,八座城門為八卦,圓形的外城象徵天,方形的內城象徵地等。
這種城池,沒有幾百個有文化的漢奸,單憑韃子給他一千年也蓋不出來。
宮內此時劍拔弩張,同樣是保留了實力的豪格和阿濟格還在為攝政王的頭銜爭得不可開交。雙方各執一詞,彼此旗下的奴才也都為主子搖旗吶喊,吵到厲害時候,甚至拳腳相加,
順治坐在龍椅上,沒有人將他當回事,看著殿中的兩個親王相爭,他這個韃子皇帝一句話都不敢說。
百官中的范文程臉上陰鬱難看,大敵當前這些人還在自相爭鬥,雖說暗中積蓄錢糧的事情一直沒有放下,但是若不能有一個強有力的首領人物出現,一盤散沙的滿洲,要怎麼抵抗山海關內的幾十萬北伐軍呢。
二十年前,他和皇太極一道,將一群漁獵為生的蠻夷教化成一支強大的力量,偽清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他也被視為文臣之首。尤其是皇太極,很是看重這個漢奸,凡入侵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員、進攻朝鮮、撫定蒙古、偽清國家制度的建設等等,他都參與了決策,而且舉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