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零、新婦(第1/2頁)
章節報錯
崔嬤嬤回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淑寧有沒有在新年裡偷懶。其實這是非常肯定的,所以淑寧捱了幾戒尺,又重新開始練習走路站立坐下起身,幸好她在滿月酒過後的悠閒日子裡一時心血來潮,稍稍複習了一下宮規禮節,不然會更糟。
漸漸地她又把學過的東西揀起來了,並且慢慢地加入了新的內容,吃飯喝茶說話拿東西,笑該怎麼笑,該怎麼低頭,吃喝到不好的東西該怎麼處理,等等。這部分內容倒是不難,淑寧從小就已經習慣了。只是後來崔嬤嬤又叫人買了一堆五文錢一個的粗瓷碗碟回來,時不時地在她周圍摔破,要求她對意外狀況做到八風不動的地步。起初她每次都會被嚇一跳,過了幾天只是挑挑眉,又再過幾天,已經視若無睹了。
背誦的東西也不再是宮規禮儀,而是一些相對而言比較難以言表的東西。最初是宮中所有後妃的家世、出身、性情、愛好、忌諱;然後是宮中執役的有頭臉的太監宮女的名字與職責,淑寧就看到了上次那位明瀾姑姑的名字;接著便是各大王公府第的情況。她這才知道原來當紅的康親王與已經沒落的巽親王府從前是一家,都是禮親王一系的後人;而桐英所在的簡親王府,與她小時候聽過的鄭親王其實是一脈相承。
說起來桐英家兄弟姐妹真多啊,濟濟一堂。今年新春,他剛添了一個小弟弟,僅在兄弟中就排行第十二,生母是正得寵的庶福晉王氏。桐英的繼母雖然姓博爾濟吉特氏,卻不是蒙古王公的女兒。父親只是正三品的一等侍衛,然而側福晉高氏卻是三品輕車都尉之女,兩人眼下正鬥得厲害。
看來簡親王府果然很複雜。怪不得桐英三天兩頭地跑出來。她想想自己,難道要嫁進這樣的家庭嗎?她有些猶豫。伯爵府這樣的大家族,她已經有些受不了了,而簡親王府看來就更……
不過她想到桐英地好,又覺得自己不該動搖。正胡思亂想間,崔嬤嬤一尺子打過來。道:“姑娘怎麼走神了?請認真些!”淑寧抿抿嘴,又重新背起書來。小劉氏在廊下看見,忙走過來請求崔嬤嬤手下留情。
這些天小劉氏與小寶都沒離開,一直住在槐院裡。不知她是不是從佟氏那裡得了什麼話,對淑寧十分照顧,親自照管她的飲食,還常常給她做補身地東西。她很少干涉崔嬤嬤的教導,但對淑寧捱打這件事十分不諒解,每次見到都會開口求情。但崔嬤嬤是佟家供奉。怎麼會把姑爺的一個側室看在眼裡?因此每次都駁回來了。
淑寧看出她對小劉氏母子有些輕視,心中惱火,板著臉說了句:“嬤嬤雖然資格老。但也不該對姨娘這般無禮。”然後也不多說,拉過小劉氏就走。崔嬤嬤臉上閃過一絲意外。但很快就恢復了平靜,只是揚聲道:“姑娘還未背好書。不能走開。”淑寧只當聽不見。
她拉著小劉氏回房,勸對方早日帶著小寶回房山去:“小寶弟弟還要上課呢,何況開春農忙,那邊總該有個主人家壓場才是。”小劉氏卻笑道:“你是聽了府裡的閒話,怕我受委屈吧?怕什麼?我如今不在乎那些。老爺太太都不在,叫我丟下你們幾個小的回房山過太平日子,我做不出來。以前不知道就算了,現在見了你捱打,我不放心。再說,將軍府那邊派人來瞧九或送吃食什麼地,咱家沒個輩份大些的人接待可不好,總不能事事都指望大太太那邊。”
淑寧雖然知道她說得在理,但仍不肯讓步:“嬤嬤打我看著重,其實不痛,她們這些人都是知道分寸的,要是打得重了,留了疤痕,可就糟了。所以姨娘不必擔心。”她好說歹說,小劉氏勉強讓一步,答應讓兒子先回房山去,自己則等端寧小兩口回將軍府住對月時才回,但之後則每隔十天八天就回伯爵府住幾日。
淑寧扭不過她,只好應了,心想至少小寶不會受自家那幾個堂弟欺負,也是好的。她送別小寶時,還囑咐他別光顧著讀書,每日都該出門走走,哪怕佃戶們怎麼種地也是好的。小寶鄭重應了,又湊到她耳邊說:“姐姐在家裡,多照應我娘。嫂子那邊的七喜和八福,昨兒說我娘壞話呢。”淑寧皺皺眉,點頭答應。
原來真珍陪嫁過來的丫頭裡,七喜和八福兩個長得有幾分姿色的,心頭都有些高,一過來,便把端寧身邊侍候的幾個丫頭當成眼中釘,時不時地拿話擠兌。端寧宣佈過梅院地規矩後,她們平息過幾日,後來見端寧公事繁忙,內務都是自家小姐料理,除了二嫫偶爾會教訓她們幾句,並沒有人會多管,便大膽起來。
小劉氏雖是張保二房,其實多年都不見有寵,三房名下的人自然不會對她有所輕視,但保不住伯爵府裡的人會嚼舌頭。七喜和八福兩個不知底細,便小看了她。
真珍嫁過來只有大半個月,可以說仍處蜜月之中,與端寧二人好得蜜裡調油,對別地事也不太在意。雖然有人對她提起兩個丫頭不安份,但她想到九兒她們幾個離開父母親人,陪她嫁到這個家來,便心軟了,不願太過委屈她們。
即便如此,日子長了,她也覺出不對來。公婆不在家,她在三房的地頭上,還算過得自在,許多規矩都不需嚴守。但伯爵府畢竟是世代勳爵,與她孃家大不相同,在禮節方面甚是講究,比如她與端寧在自家屋子裡同桌吃飯,二嫫見了頂多對端寧嗦兩句,但要是房裡地人知道了,那拉氏或沈氏就會請她過去教導“新媳婦進門頭一年不得上桌”地道理了。她漸漸感到在大家族裡生活不易,也小心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她的丫頭還要得罪公公地側室。她便忍不住發怒了。
教訓過七喜八福一頓後,她特地把小劉氏請過來,向對方道歉。還命兩個丫頭敬茶陪罪。其中七喜雖然照做了,但臉上仍有忿忿之色。便生氣地要她到廊下跪著。
其實小劉氏並不太在意這些。她進門數年,如今在三房地位穩固,兒子又有出息。端寧成親那天,張保還帶著小寶去見親友,介紹說那是他兒子。而且佟氏也答應等小寶滿了十二歲就送他進正紅旗地官學。她如今可說是事事順心,年紀大了,經的事也多了,又信佛,越發把這些閒言閒語都不放在眼裡。
她到了梅院,本是要說不打緊的,但因想起淑寧說過地話,便不動聲色,冷眼看著真珍罰丫環。喝了口茶,才和顏悅色地道:“這大宅門裡的規矩也大,少奶奶還年輕。嫁進咱們家來,想必總有些不習慣地。我當初剛來時也不慣呢。時日一長。也就那麼一回事。只是少奶奶要多用心些,做新媳婦跟當閨女時不一樣。要注意的地方多著呢。何況這家大業大的,人多嘴雜,頭一件事就是要謹言慎行,這回幸好是我,若是遇上別的姨娘,可就說不清了。”
真珍點頭受教,但旁邊的九兒與八福卻覺得不太中聽,後者還道:“照姨娘地說 裂土美利堅5200法,難道我們姑娘身為三房嫡長媳,還要被別人的妾壓著不成?”真珍怒斥:“住口!敢情你也想到廊下跪著是不是?你也去!”八福委屈地嘟囔一聲,乖乖去了。
真珍向小劉氏陪罪,小劉氏卻搖搖手,忽然換了話題:“說起來,老爺太太不在家,槐院那邊的內務卻交給淑姐兒和二嫫,長福照管外務,少奶奶只能管著梅院,原本派來的幾個差事,也被二嫫收回去了。不知少奶奶心裡是不是覺得添堵?”
真珍忙道:“這是婆婆與二嫫疼我呢,想我多些空閒與夫君在一處,我心裡並不在意。”她臉色微微發紅,這話倒是真心實意的。只是身後的九兒明顯與她意見相左,只是不作聲而已。
小劉氏淡淡笑道:“少奶奶,其實槐院就是大些,若你能把梅院管好,自然就能管得更多,可若你連手底下的丫環都治不好,叫太太怎麼放心把家交給你?我這話雖說得不中聽,可著實是一片好意。”
真珍本是個聰明人,很快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忙坐直了身子肅然道:“多謝姨娘提點,我年輕不懂事,還請姨娘多教導我。”她恭恭敬敬地給小劉氏添了茶水,又低頭坐回原座候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