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我們的月宮!(第2/2頁)
章節報錯
陸舟想了一會兒,心中有了主意,開口說道。
“考慮到未來月球上的發射需求量將在千噸級以上,我們正在考慮在同步軌道與月球之間打造一條能夠快速往返的走廊,專門用於地球軌道與月球軌道之間的物資運轉,以及……”
記者小姐姐激動問:“以及?”
陸舟笑了笑,繼續說道:“以及,方便我們將更多對月球感興趣地人,送到月球上去。”
……
月宮號成功入軌的當天,上京時間下午七點。
央視一套的新聞聯播,正式公佈了月宮號成功入軌的訊息。
與此同時,隨著新聞保密時限的解除,各大參與過科工局新聞釋出會的媒體,也紛紛緊隨其後地將相關的採訪內容公佈與眾。
在月宮號成功入軌的訊息公佈之後,華國在月球軌道上的壯舉,再一次震驚了世界。
自從冷戰時代以來,火箭的發射技術日新月異,地外行星探測器活動半徑屢創新高,地球環繞軌道的衛星與太空垃圾數量也一直在以指數式的增長著。
然而,即便是如此,依舊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真正意義上將數十噸重的空間站修到月球軌道上。因為這考驗的不僅僅是大推力火箭以及衛星發射技術,對衛星控制技術更是一個巨大考驗。
畢竟,月球的質量是不均勻的,而且月球的引力相較於行星太小。在月球軌道上執行的衛星,將更多地受到來自其他行星乃至恆星引力的影響。
在這兩者因素的作用下,執行在月球軌道上的航天器很難長時間維持在同一個軌道上執行,必須得根據引力環境的變化不斷主動變換軌道,才能夠長時間穩定執行下去。
大多數環月探測衛星使用年限都相當的短,通常都是用完了就扔的那種。然而耗資上百億的月宮號空間站,顯然不可能像是一般環月衛星那樣用完就扔,單個空間站的使用年限至少也在二十年以上。
由此可見,即便有了優秀的推進技術,若是沒有同樣優秀的控制技術作為輔助,上了天的空間站就會像一個強壯的瘸子,身體鍛鍊的再好也無法活的像正常人一樣。
好在有著星空科技以及金陵高等研究院,華國在電推進技術上走得比其他國家要遠。
裝備有可以穩定、持續提供推力的電推系統的月宮號空間站,相對而言對控制系統的要求就降低了不少。
當然了,即便如此,做到這一點的航科集團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整個數米長的核心艙,幾乎集中了航科、航天兩大巨頭最先進的技術,尤其是其中的主控計算機,更是從國家平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請來了“神威”太湖之光的設計團隊完成的設計。
不只是華國航天工業的技術結晶,就算將其稱為整個華國科技的結晶也絲毫不為過!
與此同時,除了對新聞本身的報道之外,新聞聯播用了整整一集的時間,對整個月宮號計劃臺前幕後的事情進行了報道,並且在節目的最後放出了一段長度約為十分鐘的影片。
上一次載人登月時,由於準備不夠充分的緣故,沒能將現場的實況實時直播給等待在電視機、手機、電腦螢幕前的人們。
而這一次,與上次不同。
升級了通訊系統的祥瑞號,不但利用多餘的通訊資源將拍攝到的月宮號高畫質照片傳了回來,更是將月宮號出艙到入軌的整個流程,都用鏡頭錄製了下來。
當這段影片經過專業人士的剪輯,在新聞節目以及網路社交媒體上放出之後,相關話題的熱度徹底被引爆了……